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有一首诗叫《看见》:
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
你看见他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
爱就发生了,
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
喜悦而动人!
这就是吸引而幸福!
当你只关注自己的行为时,
你就没有看见自己;
当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就开始看自己了;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
透过内心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
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爱自己就发生了,
爱开始在自己身上流动,
你整个人就和谐而平静!
这就是真爱的发生。
这首诗,完美地诠释地爱的最高境界是“看见”——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比如,当我们觉得孩子在调皮捣蛋时,我们只是用眼睛看见他们不被接纳和认可的行为,我们就会感到很生气。
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这么调皮,他的意图是什么时,我们开始看见孩子了。当我们清楚他的意图,再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图?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想明白了,也就是真正地看见孩子了。
当我们能说出孩子心里的渴望,并且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做出回应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爱他的,懂他的。
听过一件这样的事。有个孩子经常偷父母的钱,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一箩筐,孩子就是改不了。家长非常地生气和失望,自己并没有少给孩子零花钱,他并不会缺钱花呀。
后来家长找到心理咨询师,心理老师通过与孩子沟通,得知孩子曾经是留守儿童。在10岁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爷爷奶奶经常为了钱发生争执。奶奶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埋怨,都是因为钱,才让儿子儿媳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让她这么大年纪还要照顾孙子。
年幼的孩子便觉得,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家里就会有争吵,父母也会离开自己。所以,这个孩子才会不停地“偷”钱。
孩子“偷”钱的意图找到了,在这意图的后面,反映的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他想要一个和谐的家。
根源找到了,家长只需要对症下药,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偷”钱的行为慢慢地就消失了。这就是家长“看见”孩子,孩子感受到了,爱在亲子间流畅,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
还有一点,就是看见自己。
我们经常说,要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不只是单纯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要接纳,先要学会“看见”。
有一位妈妈讲过一个自己的小故事。有段时间,她心情特别不好,总是冲丈夫和孩子发火,弄得家里的气氛很紧张,老公和孩子都不敢靠近她。
但有一天,在她发完脾气之后,她老公却走近她,扶着她坐在沙发上,轻声地问她,“是不是工作中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她停了一下,终于忍不住向老公诉苦:原来,有个主任的职位,本来她有望上任的,结果却被同事捷足先登了。让她觉得自己这么长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
老公说:“哦,原来是期望落空了,努力没有得到认可,心里不舒服,觉得憋屈,是吗?”
这位妈妈觉得老公一下子就说中了自己的心事,心里的郁闷竟然也一扫而光,她觉得自己被老公“看见”了。
这位妈妈很幸运,有一个懂她的老公。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懂自己”寄托在别人身上。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懂自己的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情绪平和。
对孩子来说,最幸运的事,是有一个情绪平和的妈妈。她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同时,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妈妈,她也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爱是“看见”,看见自己,看见他人。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不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