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孔子说学《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乎特意买了一本带有《诗经》名物图解的版本来看。但是纸上的终不如实物来得鲜活生动,有到山野游玩时,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总爱驻足拍照,然后利用“形色识花”app识别。对于“卷耳”,有解释说是“苍耳”,苍耳我却是认识的。打小没少在山间走动,那时经常在家对面的山上帮爸妈的忙,回家时身上总会粘上一粒粒绿色的小苍耳,那时总是厌弃它的,因为怕它把衣服弄破弄花了,特别是毛衣,要把苍耳从毛衣上拽下来就会把毛线弄糊了。当然,要是早认识《诗经》的话,也许对它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也有人说“卷耳”并非“苍耳”,只是因为“苍耳”也叫“卷耳”,所以把两者混淆了,还配文进行说明。
我不管它是不是,觉得说成“苍耳”也挺好的。苍耳不是会粘在人身上吗,那不正好说明无论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你我永远不分离吗?也许在他(她)的内心,就是希望自已的这份思念能够化作一颗颗小小的卷耳子伴随他(她)所思所念的爱人行至千万里。爱之恋之便思之念之,思之念之更期陪之伴之,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不正好解了怀人之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更好。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1、两相思。人分两地,女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写夫妻情也。
2、单相思。妻子思念丈夫。首章为实写,以下三章虚写,为妻子想象之辞。
3、单相思。丈夫思念妻子。首章为虚写,以下三章实写,为丈夫想象之辞。
4、首章与后三章并非同一篇,而是由于错简杂合而成。
我把它解读为一位将军在征战途中,思念远方之人。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是男子骑马在官道边上行驶时看到一位年轻女子神色焦虑地辩认着过往匆匆离去的行人,她的脚边是倾倒在地的小竹筐和散落一地的卷耳子,夕阳的余晖拉长了她的身影,傍晚的凉风吹散了她额上的秀发……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执妻之手,看她泪眼,竟无语凝噎!于是感慨“嗟我怀人”,思念使远行的男人不觉在道上停下来“置彼周行”。
诗的后三章写男子骑骏马于高山之上,举起青铜酒杯消愁,而他的坐骑累倒了,仆人累病了,他内心忧伤抑郁。
男儿志在四方,此次出征为国为民为家,更为了成就自己,但长久在外难免会想起家人,特别是家中的妻子。那是上巳节自己出其东门,于千万人之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妻子。
他登山,不是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为了获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清晰视界。仿佛登得越高就离家人越近,能看到家人一样。随着他离家越来越远,他攀登的山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陡峭。也许在他看来,山每增高一寸,他离心爱之人就又近了一尺。也许只有每次登上山顶,他才能在那茫茫一片游埃里寻找到一份心灵的蔚藉,因为他确切地知道,在那片白茫茫的深处,在那天地交接的地方,有他心爱的人儿与他同样在苦苦的遥望。
柳永说“不忍等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于是他“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借酒消愁,举杯痛饮,只为了不永怀不永伤,哪想到举杯销愁愁更愁,可以解忧的杜康一点用处都没有!酒入愁肠,却只能兀自叹息——云何吁矣!当我看到了那一句"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我仿佛看到男子从心底深处发出的悲凉的长叹!那是一种被思念紧紧缠绕却无力摆脱的痛楚的自责,我仿佛看到男子跪在高山之巅,目视远方悲情满面,无语哽咽。此时此刻,这声长叹穿透了茫茫云蔼在千里万里之外的家,家中的女子似有所应,掩面而泣……。这悲泣声与长叹声交织在一起,汇合成一曲爱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