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因不清
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位母亲,她到医院给他16岁的孩子拿检查结果,医院里的病理科是做了诊断的,全院所有科室切下来的东西都要送到病理科做诊断来最终确定是什么病,工作性质有点像法院,如果诊断成癌症那就相当于是死刑,良性肿瘤死缓。也有个别无罪释放的,这位妈妈一看到诊断眼泪就流出来了,他16岁的孩子鼻咽部长了一个很恶的恶性肿瘤,没有活下来的,希望他来问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我看到这个诊断这个孩子的年龄在看到他的样子,我也很难过,我最怕15岁到25岁年龄的人得不治之症,人生才刚刚起步,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还没有体验到没有享受到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还没有开,就凋谢了,我觉得这是最残酷的,想安慰她,又不知道怎么说,医院说病因不清楚,因为课本上对绝大多数疾病病因的描述,都是四个字,病因不清讲起来很简单,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病因的认识!为什么有那么多,都是因病因不清,这与医学的发展模式。
有一天,我跟一位很尊敬的医学前辈书,我要写一篇关于二型糖尿病的文章。我说,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糖尿病的原因,不在于胰腺和胰岛素而在于肝脏。这位前辈马上说那你得做实验养大鼠造模型证明,我不做也知道这个实验的成功率不会高为什么呢,虽然社会上糖尿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当代人口比例中,仍是少数那大鼠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人口比例中就更是微乎其微了,你想想大鼠吃什么人吃什么药,想让大鼠患上真正的二型糖尿病,并不容易,每天都得给大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唐低蛋白低,纤维食物,而这些家伙不发病,还跟他们以前的营养状况有关。
事实上大。鼠平时每天的营养比我们人的均衡。其实,每天给他脂肪高,糖高脂肪,高热量低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他们底子好,也就是说,他们肝脏很好,让他们得糖尿病也很难。因为他们还在胚胎起在做实验之前,他们的肝脏一直很好,在大鼠喂养中大鼠的营养一直备受关注的大鼠。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一直有一个好的肝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暑的生命短。虽然理论上能让他们100%得病,但是事实上一定还没等发病就老死了。因此这个实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看到这里,您可能会问全世界那么多人研究糖尿病,那他们是怎么建立的模型绝大多数的模型都是破坏胰岛细胞,而这样的模型根本不符合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几率似乎比较符合一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但却得出对二型糖尿病的研究结果,这样的研究,从起点上就是不恰当的关于糖尿病人的病因分析,会在后边讲糖尿病时,再谈我讲这个例子想告诉您今天这个医学太刻板,太僵化太形而上学了,要得到任何一个结论,都要求拿出确凿而具体的证据。其实,科学的发展,不单是科学实验,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思辨,今天的医学太需要头脑和逻辑思维了,已清醒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很容易发现。
《1》病因的分类
每个人都知道疾病,按照发病的快慢进展的快慢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而造成这种划分的根本原因是急性急性病和慢性病的病因有各自的特点。急性病的病因明确强度大,对人体进行集中打击无细菌感染车祸喝农药中毒等等慢性病的病因往往不明显,病因复杂,是强度较弱的一种或多种损伤因素,长期不断作用于身体,而最终发病您被车撞倒是因为车的撞击能力太大了,这就是急性病的表现。
另一种方法也可以让您倒一下。比如,您要通过一条走廊走廊的两侧都站着人,您走过每一个人的身边时,那个人都会打你一下,有的人是用拳头打有的人是用脚踢,有的人用木棍打还有的人用鞭子抽打您走得异常艰难,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您能说清是谁把你打倒的吗?说不清,您倒下的,是因为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击打的结果,是所有打击的累加造成的,这就是慢性病病人的作用原理,一口气喝一瓶农药,您一定是急性中毒,每天喝一小口,慢慢享受,你一定是慢性中毒,肥胖是慢性病,所以才有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的俗语肥胖,不是因为您去多吃的一个馒头,或者多吃了一盘饺子造成的,而是因为今天多吃点儿这个,明天多吃点儿那个长期这样下去,造成营养严重不均衡而导致的,所以慢性病的基因。
所以,慢性病的病人不能说清淡容易理解。
《2》所有慢性病都与生活方式有关都市生活方式病
说起生活方式就太复杂,太大了,因为生活包括方方面面,您的饮食习惯属于生活方式问题。您的穿衣打扮属于生活方式问题,您的工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和工作。还有很多方面,我估计怎么讲生活方式也讲不完整,所以只能给您举一个例子,您能感受到理解了就行了,在后面讨论的很多问题中仍然会自觉不自觉的涉及到生活方式问题,您可以慢慢去体会,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讲,并是吃出来的这句话不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后面会专门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病史吃出来的,有一次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刚端起酒杯,结果发现有一位朋友不端杯,大家就催他喝酒,结果他说,自己有严重的脂肪肝和高血脂就跟他以前喝酒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就不喝了,我问他喝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