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到转型做一位老师,可能连我自己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只是多年以来行事的原则依然没改,或者说,因为两年以来对投资哲学的研究,又深化了自己做事的原则:自己没有深入理解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来示人,何况是知识;所有只流于形式却背弃本源的工作,其价值又在何?在训练营前两周里,我看到了希望和活力,也看到了敷衍和喧闹。我也坦诚道,这正是年轻人的强悍,可以一边笑对喧嚣,一边可以高速学习。该学的还得学,唯独敷衍是学不来!
所以,可能正如那位最后和我面谈的老师所说,通过我们最终的考核:你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我们是高速增长的企业,你只适合在小机构里历练历练。
思维固化这个词真的是给自己当头一个棒喝,我真的思维固化了吗,也许真的有。但是我也相信大多数人都多少有一点固化的程度。毕竟人类穷尽一生也难以遍观真理的全貌。固化这个词多少是与人的学习和工作相连接的,尤其是对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输入。然后纵观自己近三年来所读的书籍,也是没有完全的理由让自己的思维固化到比身边人更深入的地步。
当然,在培训期间,自己内心最为焦灼的其实是三件事。
每天自己在机构里兢兢业业的学习,以期望拿出自己十二分的精力用于辅导我们的客户,也就是哪些有辅导需求的孩子。而每天,当我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的时候,我是无地自容的。因为我真的还没有那样为了自己孩子,认真的读过哪怕一本书,认真的检查一天的作业。或许真的会有一天,我可以在企业里名声显赫,受到顾客的追捧,然而扪心自问,我竟然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觉得那也是一种非常悲惨的结局。当然,我也知道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大多数人苦于生存和职场的压力,在企业和单位里确实是个顶呱呱的一把手,然而面对自身的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时,仍然是一头雾水。难道真的有所谓医不自治的道理?
自从去机构上班以后,每天回到家里,我都会以机构老师对待客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我都不能以这样真诚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喜欢上别人家的孩子。诚然人们所说,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天然的失去耐心,而换了别人的孩子却可以用心百倍。有没有人思考本质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肯定不是真心的喜爱这个职业,不喜欢孩子。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在市场竞争的生存压力下,在企业文化制度的约束下,看在钱的面子,出于一种职业素养而保持对孩子的耐心。
尽管我也承认,在机构工作,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服务和产品获得对等的劳动报酬。起码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如果自己没有真心的喜爱孩子,我是无法做到厚颜无耻的领取哪份报酬。而如果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教育好,我的工作本身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从工作的意义和底层逻辑看来就是荒谬的。我通过服务好别人的孩子换取丰厚的劳动报酬,却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通过教育别人孩子换取的金钱去购买别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然,前提是我确认别人可以提供更优质的高于我的服务产品。
所以,职业培训引起我对自身家庭教育的观念改变。对工作价值创造最终意义的思考。
其次,这也真的算是自己思维上的一个误区。自己拿到中考的试卷尽管可以做到一百多分,但是那也真的只是凭借语感和微弱的记忆来实现。毕竟十年没有摸过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可能已经一再更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肯定已经是七零八落,不成系统的知识让我拿出来讲,总感觉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可能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在辅导自己孩子碰到的现实问题,不懂了就放弃了,把责任归咎为年龄大了,记忆力差了。实际上,老师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断的去准备授课内容,准备的越充分,授课内容越是完善。所以,与其说是老师在教孩子,不如说是学生的求知欲喂养了老师的博学。就连培训课里老师讲出的段子都是老提前精心准备好的,所以,普通人和专家的区别很可能是多一点的主动和勤奋。反过来说,孩子的学习也就是多一点主动性和耐性就可以做到的。而且,学习能力未必一定比成年人差多少。
当然,还有第三点。至今我也仍然存疑,教师的本职工作真是做销售吗?
企业化生存的机构是要面对市场生存压力的,所以,企业必须直面市场客户的需求。只有满足顾客以为的需求才能获得客户认可。大多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其实是愿意投资的,但是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只要为孩子付出金钱和物质,就可以在市场里买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然而,教育真的不仅仅是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孩子的特质是遗传自父母和家庭,孩子的价值观也多多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的教育既有素质方面,文化方面,技能方面,这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一个老师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教授孩子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家长和孩子的桥梁,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看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断层,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弥合这种鸿沟。而且,孩子成绩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还是只会作用于孩子本身,因为家长和老师都不能替代孩子来思考,来记忆,来解决问题。
从老师的角色定义来看,他销售的不仅仅是知识,他销售的是一套对症下药的学习方法,沟通技巧,愈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副良药。最终,把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态度,习惯和方法植根在孩子身上。于是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种豆角的情景,豆角苗长大以后就要给他插一根高高的细竹竿,让这些延伸的藤蔓说着竹竿网上趴,这样的苗子可以接受更充分的阳光,水分和蜜蜂的授粉。
如果没有插上这样一根竹竿,苗子就会匍匐在泥地里,最终长出的瓜果肯定也是营养不良或者瘦骨嶙峋。
而家长和老师就是孩子成长过程里的竹竿。所以,老师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卖产品的销售员,他必须有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做事态度和方法论。
到了机构以后,我认为教师职业真的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知识修养,文化素养,价值观和态度尤其重要。而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更重要的乃在于阐释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方法以及沟通。通过自己深厚的知识积累,正确的方法引导家长的观念,渗透孩子的想法。毕竟,只有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才会改变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真的重视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以明确的目标位引导的工作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