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种子的萌芽
1955年2月17日,莫言诞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的贫寒农家。这片土地尽管物质匮乏,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那时的莫言,常于田间地头,听长辈们讲述奇谲的民间传说,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悄然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炽热向往。
1966年,“文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年仅11岁的莫言无奈辍学,投身繁重的农活之中。在这片高粱遍野的土地上,他深切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苦难。那段日子,汗水和泥土交织,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生活的艰辛,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最初的敬畏。或许,这便是他日后在《红高粱》中,对那片高粱地饱含深情描绘的根源。书中这样写道:“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这般热烈奔放的文字,满溢着对故乡土地的深沉热爱,也正是他童年记忆与情感的真切流露。
1973年,18岁的莫言参与挖胶莱河的劳作。繁重的工作并未磨灭他对文学的热忱,在劳作间隙,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胶莱河畔》。尽管最终因体力不支未能完成,但这次勇敢的尝试,无疑是他迈向文学之路的重要一步。那时的他,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心中的文学梦想,每一次提笔,都是对命运的一次抗争。
在挫折中摸索前行
1978年,23岁的莫言在部队中深感迷茫,创作的冲动在心底愈发强烈。他瞒着众人,偷偷撰写了《妈妈的故事》《离婚》等作品,然而满怀的期待却换来无情的退稿。莫言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坚信,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1979年,他返乡结婚后,到河北保定郊区训练大队担任教官。面对提干的困境,他再次将希望寄托于写作。他不断向《莲池》投稿,却屡屡碰壁。
1980年,莫言意识到,要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必须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自学哲学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书籍成为他的精神食粮。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曙光终于降临。他的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莲池》发表,这是他文学之路的首个里程碑。此后,1982年,《丑兵》等作品相继问世,他也凭借这些作品,由士兵破格提拔为正排级。1983年,《民间音乐》获得作家孙犁的赞赏,这不仅让莫言在文坛崭露头角,更坚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回首这段经历,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磨砺,那些被退回的稿件,如同垫脚石,让莫言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地方。
文学风格的初步形成
1984年,29岁的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迎来了创作的爆发期。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横空出世,那个黑孩眼中透明的红萝卜,犹如一颗神秘的星辰,照亮了文学的天空。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引发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1986年,《红高粱》震撼登场。“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中的爱恨情仇,以及那片充满生命力的高粱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莫言通过对先辈们热血与激情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原始力量的赞美,也展现出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1987年,莫言创作了《猫事荟萃》《飞艇》《欢乐》《红蝗》等作品,风格愈发大胆、独特。尽管这些作品引发了批评界的争议,但莫言不为所动,他坚信文学需要突破与创新。他认为,作家要有自己的声音,不能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只有坚持自我,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988年,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发表,这部作品源于1987年山东苍山县的“蒜薹事件”。莫言以笔为刃,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展现出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同年,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创作研究生班,正式启用“莫言”笔名,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1989年,莫言发表《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并出访西德,开始接触国际文学。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陷入低迷,莫言也面临着创作的瓶颈。然而,他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
1992年,《酒国》问世,这部极具先锋性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荒诞的情节,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吃婴儿”这一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丑恶。尽管作品在当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莫言坚持认为:“文学不仅要展现美好,更要揭示真相,哪怕真相是残酷的。” 正如他所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1995年,《丰乳肥臀》出版,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女人的身体是一个民族的圣殿,里面孕育着希望和未来。” 莫言通过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生命、母性和民族精神的赞美。但作品也因题目等因素,遭受社会舆论的批评。面对争议,莫言表示:“面对批评,我将是受益终身。”
走向世界的文学之旅
1997年,莫言退役后到《检察日报》工作,创作了《祖母的门牙》《师傅越来越幽默》等作品,依旧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1999年起,他多次出访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作品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2005年,《生死疲劳》出版,书中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以不同动物的视角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变迁。“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生命的轮回与无常,以及人性在历史长河中的挣扎与坚守。
2006年,莫言获得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又获韩国“万海大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坚持创作的鼓励。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一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此后,莫言投身文学教育事业,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2020年,《晚熟的人》出版,这是他诺奖后的新作。“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萦的什么。”莫言通过这部作品,对人生、时代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回顾莫言的一生,从高密的乡村少年到国际知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坚持。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守初心,不断努力,每一步都将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正如莫言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传奇。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于纸质杂志《愚人》2025年第1期,总第2期·2025年1月,网络首发于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