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马可的世界连载版》更新至第伍拾集了,所采用的序列中文数字是“五十”
而之前采用的是廿、卅、卌。那为什么不再继续用圩; 圆; 进; 枯;枠来表示 五十,六十,七十, 八十 ,九十,了呢?
好的今天有时间就来聊聊关于记录数字的方式。
在中国,记录数字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中文通称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经西方人改制过的阿拉伯数字。而且阿拉伯数字系统最先是由印度的婆罗米人发明,后来只是途经阿拉伯传入西方,故此被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创造的数字。)也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下图中列举了多国的数字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当然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流传最广的还是罗马数字,请参阅下图:
我们再用两张图来了解一下时间带给数字书写上的变化:
从上图中我们也发现中国在数字的形成上还是晚了上千年的。回头我有时间再聊聊这些文明古国的排序吧,又在挖坑了,哈哈哈哈。
好了看完世界其他国家的数字,我们回到中国,在现今的中国第二种书写数字的方式就是用简体或繁体字书写的数字。那么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记数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记录数字的历史几乎和汉字发展的时间一样漫长,甚至更早一些。上图中的算筹就是古代的一种计算数字的工具,后来演变成易经的卦象,这也是在古中国数字中得到的启示。
我先通过一张图来整体梳理一下现今中国最多使用的数字书写法:
聪明的你们一定发现了上图中并没有我所用的那几个代表整十数的文字。
好了别急,下边就说说我使用的那些来自远古文明的数字衍化出的隶书方式,它们就是那个时代被最早记录下来的方言“甲骨文”。
中华大地到了夏、商、周三代,甲骨文和金文当中就出现了成熟的记数系统。
甲骨文大概是商代的产物(也有人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墟,那么中华的文字出现就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刻画于龟甲兽骨之上,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巫祝、史官们为商王室占卜记事的主要手段。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下面,看看你能认识多少甲骨文?
再来看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对应数字
不知道为什么上图中少了“九”这个阳数,好吧我再放张图。
甲骨文中的数字符号是结绳记数的象形,如上图所示,前九个甲骨文数字是对数字1-9的记录,后四个则是位值符号。与现在的大写中文数字相比,“一”字基本未变,“二”、“三”只有横画之间长短比例的调整,“四”从甲骨文积画作四横,西周金文也延续了甲骨文写法。
为什么这么表示呢?2002年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漆木杆,杆体呈黑、绿、红三色相间并规律分布,研究认为,它们与日影长度密切相关,因此,这种表示有可能是日影的刻度表。
“五”的甲骨文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两横线(天地之间)。
“六”的形体自甲骨文以来并无太大变化,发展至秦代已经完全形成一点一横为头的“六”字。
“七”在商周甲骨文呈十字状,横竖大致等长,与“甲”字形体相似。
“八”则呈“)(”括号状,形体基本没有大变,逐渐简化并弱化了部分比划。
“九”字形体变化有迹可循,是从斜置到平正的过程。
“十”则为直书,像一根竖立的中杆顶朝天,面向阳。也因如此,“十”的符号才采用这种写法,上天为大,故“十”为积众小数而成的大单位。
甲骨文记数的位值是十进位制,十、百、千、万都有专门的单位词。
甲骨文的记数方式就是由1-9九个数字和若干十进制的位值符号组成,记数的时候先将两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在一起,以表示位值的若干倍,也就是说,记数将个位数词与单位词靠乘法关系组合而成。但是这种记数方式只适用于文字记载。
如下图所示,将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则得出下图代表数字50的符号。同样,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0的符号相结合,写作下图500的符号,表示100的5倍。如果是非整数的数字,例如656,则是分别用表示600、50和6的三个符号的并列联合书写。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数字是30000。
上述这种构形法在古文字中很常见,也称之为“并书”。在汉代后逐步由单书替代。位值的倍数不再采取合写,而是将位值符号紧接在数字之后表示。
因此,从甲骨文记数法一直到现代记数法,虽然期间字体发生了变化,但是记数原则不变,始终遵循乘法分群原则。
各位不好意思今天太晚了,就先说到这里吧。明天见喽。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