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年仅十岁,无依无靠的陈祎推开了寺院的门,一脚踏进了大殿。站在微尘浮动的阳光里,在众多佛菩萨的塑像前,幼小的他心里想了些什么?他在寺院逐渐长大,十三岁因聪慧打动了主考官,破格剃度,从此,世间少了一个陈祎,佛门多了一位玄奘。

十几岁的玄奘聪明好学,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就才名远播。西游记中写道玄奘乃是佛前的金蝉子转世,而现实中的玄奘却没有观音下凡点化,他如任何一个其他的僧人一样,认真研读佛经,孜孜不倦,四处求学,直到有一天,他产生了困惑。

佛典缺失,翻译混乱,众说纷纭,佛法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以俗眼看来,青年即有才名的玄奘春风得意,本不必四处折腾,不过些许年,就可以择一名寺安栖,衣食无忧,德高望重,受人敬仰。这可能是许多出家人的梦想,而玄奘却在迷茫困顿中偶遇了一位印度来的僧人,所有的问题都有了出路。

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那里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的佛法。

人在凡间通过修行,真的可以成佛吗?成佛寓意着真正的圆满,玄奘一心渴求着答案,他看到了出路,就不顾一切地向前。大愿的力量如此,能令他放下身上些许微名,放下安稳平静的修行生活,一抬腿就要走上五万余里。

当时的大唐立国不久,太宗对佛法不感兴趣,北方又有突厥人常常南下骚扰百姓,朝廷更是一纸令下严禁百姓出关,玄奘的西行遭到了官方的否决。也许在那个年代里,不是没有其他的僧人像玄奘一般遇到同样的苦恼,可是仅仅一张禁令就足以约束住了大多数人,只余下一个玄奘。

在他混在难民中离开长安的前几天,他都想了哪些?他不怕被官府抓捕,不怕身败名裂吗?

玄奘拥有如此坚毅的求学之心,令人不能仅仅说是敬佩了。他一路餐风露宿,向凉州,经瓜州,隐姓埋名,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关外。向西就是一片茫茫的沙海,越过大沙漠,才有可能到印度的那烂陀。

这时候玄奘十分茫然,别人准备丰富,只怕还会死在半路上,而他一无所有,连方向都不知道,前路还要怎么走呢?西游记中说,唐僧在离开大唐边境的时候,在五行山下救了一只被佛祖镇压着的猴子。然而真实的玄奘四顾茫然,根本没看到有什么神通广大的猴子。他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了一个满脸大胡子的胡商,商人重利,他坚信有高僧大德为他摩顶可以保佑他平安,而且他熟知当地的地形,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玄奘此时一定相信他是有佛祖菩萨伽蓝的庇佑的,他找到了西去的路,观察到了胡商几经纠结想要除掉他的心,天明就告别了商人,独自一人默默前行。没有金箍棒为他开路,没有人翻个跟斗端来热腾腾的斋饭和新鲜的桃子,没有跟在身后哼哼唧唧替他抱怨的一只贪吃的猪,没有替他任劳任怨担着行李的老实人。他只有他自己,和座下一匹再普通不过的杂毛马,一个人在热浪沙海间品尝着极致的渺小和孤独。

没过多久,这孤独的味道也变得分外可怕。他不小心洒光了他所有的水,还在茫茫沙漠里迷了路。想回头已经找不到方向,再前行也可能只是给沙漠多添一具枯骨,独自一人时更有种种罗刹恶鬼的幻象环绕着他,求经之路走到此处,仿佛已经绝望了。可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不再犹豫,很快就从丢水的打击中走出来,继续坚定地向前走呢?

如果相信所选的路是正确的,那就向前走吧,就算下一秒就会倒下,也不要停下来。要死,也要死在追求正法的路上,就算死了,他也要朝着印度的方向倒下。

我相信玄奘必是怀着向死而生的精神,怀着极大的毅力,在干燥炎热的沙漠中,滴水未进地走了整整四天五夜,超越了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在夜风中奇迹般地醒来,继续前行,直到他的马带他找到了水源。

西行到此,似乎可以做一个小结。他隐姓埋名,放弃舒适安逸的修行生活,像逃犯一样躲躲藏藏几经磨难地离开了大唐,险些死在了沙漠里,只为了印度和尚的一句话,去那遥远的那烂陀去,值得吗?

我不知道玄奘大师有没有过一刹那的后悔,可是经历了死亡线上的五天时间后,玄奘大师的热情并没有被重重困难吓倒,他前往那烂陀的心更加炽烈了。

离开沙漠,他本是怀着大无畏的心,不惧一切困难的心,可是在颠沛流离的西行之路上,也会有温情的瞬间。他遇到了同样来自大唐并且虔诚信佛的高昌国王,玄奘大师与高昌国王一见如故,引为知己;高昌国王对玄奘大师崇敬之极,极力挽留他,希望他留在高昌教化众生。

玄奘大师的心里会有犹豫吗?脚下这一方是传扬佛法的沃土,只要他登坛说法,就如农夫洒下一片片种子,很快就有嫩苗破土而出,转眼即可得收获,这是弘法利生的绝好机会,也是一名僧人功成名就的绝好时机。而故土大唐则是尚待开发的荒原和盐碱地,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唐太宗或许不知道这个奇怪的年轻和尚偷渡出国,他心里对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在没有官府的支撑下,传扬佛法举步维艰。更何况,西行之路无比艰难,生死未卜,而眼下荣华富贵却可以招手即来,享之不尽。换是别人,也许就欣然接纳了,可是在玄奘大师看来,也许求得正法是他立身的根本,是他修行的全部意义,所以他宁愿以绝食来逼迫高昌王放他西去。

高昌国王盛情挽留不住,倾举国之力来保护玄奘大师前往那烂陀。原来西游记中所谓的唐御弟并不是大唐皇帝的结拜兄弟,而是这遥远的关外高昌小国的国王的一番情意,被移花接木到了唐太宗的身上。玄奘大师怀着感激之情,离开高昌国,几经磨难,随从冻死许多,新收的弟子也都倒在了半路上,很快,又只剩下他孤孤单单的一个。

玄奘大师来到了拜火教的地盘。经历过生死,经历了无数劫难的玄奘大师心里充满了大无畏的勇气和极大的智慧,他与崇信拜火教驱逐僧侣的国王畅谈一夜,改变了国王对佛教的看法,令他放弃了对拜火教的信仰,使整个国家都沐浴在佛法的光辉中。

真实的西行路上,没有妖魔鬼怪吃人心肝,没有各路神仙的轮番登场,只有玄奘大师一个人,一匹马,一群来了又去的随从,最后留下的,只有他自己,和一颗越来越坚定的心。

去到那烂陀。

隔着千年,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仍能感受到玄奘大师心底的呼唤,那声音无关音量,也不华丽,却在灵魂中不断回响,只要感受到一点,就能给人无穷的力量。

不论是风霜雷电,还是强盗恶鬼,玄奘大师看起来已经无所畏惧了。他的心越坚定,面容却越发平静,只有眼里的光芒像两盏灯,照向西方,照向他此行唯一的目的地。即使被强盗门抓住,要被割肉取血,玄奘大师的脸上也不见有一丝恐惧。他静静地等待,直到天地间飞沙走石,强盗们心生恐惧,只有放他离去。

玄奘大师就这么从容地离开,平静渡过了经书上千万次记载的那条神秘的恒河,清澈的河水下细沙粼粼闪光。他来到佛祖的家乡,来到佛祖顿悟的道场,来到佛祖坐化的地方,走遍了他心中的每一处圣地。

然而即使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佛的智慧也少有人在宣讲演说,四处冷冷清清,仿佛一场巨大的盛宴后残羹零落,无人收拾。玄奘大师带着失望,最后来到了那烂陀,见到了高僧戒贤。

戒贤大法师仿佛早已知道有个弟子要从遥远的大唐跋涉千山万水而来,要把佛的智慧带回到广袤的东方国土遍地开花。他以大慈悲的心毫无保留地将佛法的奥义,将所有的经藏倾囊而授,玄奘大师如饥似渴,在那烂陀一学就是十七年。

十七年的时间,家乡的桃花开落了十七次,树上的果子熟了十七回。十七年的时间足以使一块顽石开化,更何况是已经有所成就的一名高僧呢?

西游记中,或许就把此时潜心学习佛法的玄奘大师写成了那只披着衣袍抓耳挠腮的猴子,将玄奘大师如饥似渴的精神用那只闻法就欣喜得上蹿下跳的猴子给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而当玄奘大师学有所成,也同样遇到了堪比大闹天空的一幕:辩法大会。

此时的玄奘大师虽然一心想要回到家乡,却不得已登上辩法大会的高台,整整五天没有人上前挑战,一如那只打遍天宫无敌手的猴子。当时的情形如何,电影里没有详细的记载,然而似乎能够感觉到玄奘大师的心里并没有喜悦,也没有骄傲,他很快的带着六百多部经书和一些佛像与一百多颗舍利子,把这十七年的浮名丢在身后,又一次度过清澈的恒河,回家去。

不知道真正的玄奘大师在西去的路上到底经过了多少灾祸,只是在过恒河回去的路上,他的船偶遇风浪,经书被河水浸泡,也是确有其事的。也许是上天不忍见他带走那么多的经书,也许是恒河的神灵升起了嫉妒的心情,才让这西行的完美回归带上了一点小小的缺憾。

一别五万里,离家二十余年,玄奘大师的心里一定是归心似箭,却也带着忐忑。当初便是偷渡出国,这一日带着许许多多的佛经归来,要如何向朝廷交代?所幸唐太宗大度,虽然依旧不喜佛经,却仔仔细细地问过了这个大胆的和尚,令他详细叙述西方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备将来战争作参考,玄奘大师因此口述十二部《大唐西域记》。

既取回真经,玄奘大师的心便如火煎,一刻也等不得。他借这机会请求唐太宗立一座佛塔,让他在其中翻译经书,为了翻译好经书,还要满足太宗的要求来著述《大唐西域记》,一天只有不到四个小时的休息。这对常人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

取经功成,并非像《西游记》中所言,立地成佛,享受香花净果的供养,对于真实的玄奘大师而言,这只是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他剩下的所有精力,生命余下的所有时间都要放在翻译那六百多部经书上。经书浩如烟海,懂梵文者何其寥寥,玄奘大师事事亲为,主持翻译经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纵观玄奘大师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顽强的走过五万里路去印度取经,一个人坐在高塔中翻译那些看起来无穷无尽的经书。除了佛法,他的心中似乎再没有半点杂念。我学力浅薄,对佛经知之甚少,对玄奘大师的精神虽有所感受,毕竟太浅,尚有许多无法言说的感动和触动萦在心中,以寥寥十指下的键盘不足以表达。然而相比于《西游记》中的诸般热闹,这一个人的取经之路更显得神圣和庄严肃穆,真正的玄奘大师的这一番壮举,才是真正的奇迹。

没有当年的玄奘大师取经的盛举,我们自唐而来的灿烂文化恐怕要失去那么四五分味道,青莲居士再不名青莲,辋川别业里住着的不会是王摩诘,东坡居士也不会有人与他争论“八风吹不动”,人间若没有正法,世间应当是另一番景象。

而我初学佛的智慧,所能领悟的感知的,不过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汗毛。前路漫漫,即当学习玄奘大师的精神,日日精进,以大愿力克服困难,以菩提心救度一切受苦众生,纵使不能比肩,但勤加修行,也免做了一只浑浑噩噩的蝼蚁。

世间仍旧昏暗,但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496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407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632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80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9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65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5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10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2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42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1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24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17评论 3 32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68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23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2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11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西游记》里那个憨态可爱的唐僧,无人不晓,然而对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大师,人们却知之甚少。其实“真正的...
    书媛小扎阅读 1,206评论 0 0
  • 玄奘法师(公元602—664),俗家姓陈,名袆。河南陈堡谷(今少林寺西北)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二兄长...
    空中的石头1阅读 1,038评论 0 2
  • 玄奘,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独自一人西行求法,跋涉万里,历时四年,终抵印度,其后...
    悟道修行阅读 1,676评论 0 2
  • 86版《西游记》给我们展现的唐僧形象是可爱、执着、斯文又有点懦弱而人妖不辨!当我们一想起时,不免可气可笑,气他总分...
    接地气的愚公阅读 718评论 0 5
  • 《西游记》使得唐僧师徒家喻户晓。在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师父的唐僧个性懦弱、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总是等陷入困境以后,...
    水中沚阅读 1,673评论 33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