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的语境探索

(一)

一般和消息接受者不太熟,但又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复时,最容易产生「在吗」。

潜台词是「有空吗」、「方便被我打扰下吗」。

隐含的心理是(允许)对方(假装)不在。

这是发送者的心态。

(二)

对于接受者,问题在于预期。

比如,有很多人表示「在吗」在工作/社交场景中比较令人反感,生活场景中不容易引起反感。

其实原因在于生活场景中的发送者多为熟悉的人,接受者对于后续内容是有预期的。而工作/社交场景中「在吗」的后续内容,对接受者来说是未知的。

另外,对于熟悉的双方,消息发送者常使用的开场白也经常不是「在吗」。比如我媳妇会问「干嘛呢」,我妈会问「忙不忙」。对他们而言,已经默认「我在、我会看到」了,但表达的涵义和「在吗」却是一样的。

(三)

关于效率,拿回执消息来类比一下。

「在吗」和回执消息有相似性,都是将压力转移给接受者。

但不同之处在于,回执消息的发送者常常是强势的心态,目的是通过回执消息提升效率。

而「在吗」的发送者通常是弱势的心态,「在吗」进一步降低了沟通效率。

所以是否可以认为,在工作/社交场景下,当用户处于强势心态时倾向于高效处理任务,而当用户处于弱势心态时,容易受到其他原因限制而丧失推动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点击查看原文 Web SDK 开发手册 SDK 概述 网易云信 SDK 为 Web 应用提供一个完善的 IM 系统...
    layjoy阅读 14,750评论 0 15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5,776评论 25 709
  • 文/白茶心 地震了,地震了…… 小夕忽然觉得房间在晃动,以为是自己有些头晕,因晚饭没吃而饿得不舒服。随即又晃了几下...
    白茶心阅读 3,047评论 6 6
  • 01 和老板一起去著名高校找创业学院教授沟通合作细节。 一直以为创业是一本畅销书、一场白日梦、一个针对投资人的骗局...
    知萌阅读 1,046评论 0 0
  • 今生缘半 青石为盟 曾许诺 为你摇一株桃花 来年 风儿轻吻着片片粉红 飞花凌乱了眼眸的视线 人未来 夕阳在笑,染红...
    番水有鱼阅读 1,53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