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幸福的母亲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孩,满眼都是爱意。半夜哺乳,洗澡抚触,安抚哄睡,这时,你对宝宝的期待就是她能快快长大起来,能听见她喊出第一声“妈妈”更是惊喜。等到她从你怀抱中挣脱,摇摇晃晃地迈开步,你才发现,哭闹,发脾气,不听话,总拖沓,各种挑战应接不暇。你不得不承认,那个每天只知道喝奶换尿布,然后在你怀里满足睡去的天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这个熊孩子啊。
于是你日夜苦读,翻遍育儿书籍,关注一大堆育儿公号,甚至不惜向那些比你早当妈妈的同事朋友们求教,要知道,当初你可是鄙视她们的------那些没有自我没有梦想,开口闭口只有“我家孩子”的过来人。你包里揣着书本的最新育儿理念,怀里捂着别人踏实迈过的教子经验,你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起码,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可是,哭闹打滚,动辄打人,边吃边玩,专唱反调。一样没变,甚至有更甚的趋势啊。于是,你焦虑了,你迷茫了, 你不知所措了。为什么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我还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新手妈妈都有我这样的经历,从憧憬到绝望,从满怀信心到濒临崩溃。每一天都是心累。这就是我最初养育女儿时的心路历程。后来才发现,焦虑的根源是不自信。这份不自信既包括对自己也包括对孩子。
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一个能给孩子足够养分的母亲。记得当初生孩子前,我对先生说,我希望晚几年再要孩子,因为我担心自己还没有做好当母亲的准备。先生回答说,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好父母,没有任何事是必须等到准备充分才能行动的。生下女儿,我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让孩子发育不好了。婴儿时期担心母乳不足,每天掐着表计算哺乳时间,心里默默数着换了几片尿不湿,每三天就要给孩子称体重。熬过了半年,到了辅食阶段,又开始担心今天蔬菜加少了,昨天全是肉丝太单一,零食吃与不吃也成了哲学命题。等到她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又在焦虑着专家建议让孩子多爬行,这样早就开始站立会不会影响脊椎发育啊。天,我的第一年育儿日记简直就是一部焦虑妄想百科全书。
到了孩子一岁以后,渐渐长大的她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我又开始焦虑她以后和人相处会不会有困难,毕竟出门她都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担心她每餐吃得太少会不会影响身体发育。纠结是不是应该让喜爱画画的她去上个兴趣班。说到底,这是对孩子的不自信。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好像都不管用呢。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总结,直到后来小宝贝到来,我才终于学会了轻松应对。
记得从当初怀女儿开始,我就接触各类育儿书籍,从西尔斯到孙瑞雪,从安妮鲜花到尹建莉,这些教育学者真的总结出了太多经典的育儿方法,也是这些书籍让我稍微有了一点信心。
学习让我明白,女儿的种种表现不是问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学习是必须的,因为唯有学习可以让我们视野开阔,思维多元,格局提升,方法灵活。所以,无论如何,坚持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我的学习机会。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都是不二法宝。
有一次女儿把牛奶挤出来倒在床上,被子床单被弄湿了一大块。她外婆看见后激动地来找我告状,还对女儿说,你把牛奶倒床上,妈妈要生气了,你要挨打了。换作以前的我,一定暴跳如雷,大声呵斥。但书籍告诉我孩子闯祸的大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好奇,破坏好奇心是对孩子探索世界能力的残忍扼杀。于是我拿了吹风走过去,对着弄湿的地方吹起来。过了一会儿,女儿笑着看着我说,妈妈吹吹。我问她,为什么要给被子床单喝牛奶啊?女儿天真地说,因为打湿了妈妈可以吹吹。我突然明白过来,之前我洗完头用吹风吹头发时告诉过女儿,妈妈的头发湿了,要用吹风吹干。她觉得神奇,所以自己也想试试牛奶打湿床单又被吹干的过程。这就是学习让我明白的道理,不是一味地站在大人的立场去责备去呵斥去阻止。
慢慢我发现,仅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育儿知识层出不穷,专家理论庞大复杂。而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大量的学习之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化。任何知识都需要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能理解的东西,才能为己所用。所谓内化,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个过程可以帮自己理清思路吸收精华。我个人很喜欢那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从生理到心理全面讲解了和孩子有效沟通赢得合作的方法。里面有很多有趣而实用的例子。比如面对感受这个话题,我们都知道要共情要有同理心,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一天,我正在电脑前忙碌着,女儿自己在旁边喝水,结果把杯子掉地上了,她立刻大声哭泣起来,“妈妈,杯子,杯子!”我觉得不可理喻,你自己掉地上的,捡起来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回答她,“杯子掉了,你自己捡起来吧。”可她不听,继续哭着说“杯子”。我走到她身边,大声说,“哭什么呀,你自己掉的,又不是别人给你弄掉的。捡起来不就好了吗?”然而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家里弥漫着她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拍了一下脑袋,一下子明白过来,是自己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于是我蹲下去看着她说:“杯子掉地上了,你觉得很难过对吗?要是妈妈在喝水时杯子掉了, 妈妈也会难过的。”女儿看着我,哭声渐渐变小了,最后她牵着我的手,弯腰下去把杯子捡了起来。
第三步即是行动,在日常过程中主动去运用。比如我看《正面管教》里面提出和孩子沟通时,说话的方式很重要,不能威胁,责备,也不能呵斥,迁就。可以使用“一......就......”这样的句式。有段时间女儿出门不坐安全座椅,我就试着用这个句式对她说:“你一坐好安全座椅,我们就出发逛超市啦。”这个方法开始很有效,后来女儿又不配合了,继续嚷嚷着不坐安全座椅。我心里犹豫了一下,这方法是真正的有效吗,然而因为自己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所以就坚持用下来,大约两个月后,女儿出门坐安全座椅就再也没闹过。后来我才知道,孩子有行为的反复是正常的表现,这时尤其需要父母柔韧地坚持。
最后一步是调整,通过反思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她。再多的育儿知识,也只有我才是养育自己孩子的专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学会的,是甄别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比如有些书籍建议使用哭声免疫法对待闹觉的婴儿,有些建议在孩子18个月大开始进行如厕训练等等。而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我的孩子。女儿算是高需求宝宝,因为一直是我带她,所以对我的依恋感特别强,一看不见我就哭闹不安,我选择尽可能快速地回应她。到她两岁多有时出门散步她要让我抱着,我也没有拒绝过。我相信,依从母性自然的反应,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与爱意,而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被惯坏的。我要做的是陪伴和等待,是接纳和欣赏。所以大量学习的目的是便于我们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在总结出这一系列学习的步骤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焦虑了,变得豁达宽容,而女儿也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惊喜。周末去宜家,在休息区,一个外国阿姨坐在我们旁边休息。女儿轻轻地走到她面前说,阿姨,你好,我叫橙橙。阿姨眼睛一亮说,你好,我叫柯心悦,你可以叫我心悦阿姨。然后两人就旁若无人地聊起来了。在餐厅的游乐区,女儿主动去和旁边的妹妹握手,抱抱。
你看,之前的焦虑和担心都是多余,因为孩子,终归有她自己成长的历程。我们无法预感孩子的明天,而今天,只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格局,陪伴和给予无尽的爱,便是化解焦虑的良药。
特别喜欢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一段话: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诗意的阐释后面,体现出对教育真正的理解,是用心陪伴,是和风细雨,是潜移默化。
愿我们,都不再做焦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