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早就听说过《送奶工》这本书,拿在手里读起来,却和想象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本获得了布克奖的小说是作者的第四本创作,阅读的时候有一段文字的繁琐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但是手法的类似感是不可抹杀的。
对于这本《送奶工》来说,小说里的十八岁的姑娘,正式花朵绽放时刻一样的年纪,却因为四十多岁的送奶工跟踪搭讪她,被别人看见,就有人造谣她和这个送奶工之间是有着风流韵事的,就连姑娘的妈妈都认为无风不起浪,姑娘每天都被人指指点点,在背后议论,那种你是否辩解都会让谣言继续扩大的趋势,看在我们读者这里真是感觉憋闷得慌。
没有人关心事实是什么,所有的人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想象中的风流韵事,进而传播谣言,形成杀人不见血的刀子,时常去姑娘的心里划拉上一刀,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的欲念而已,没有人会想这才是个18岁的孩子,也许只是那个不检点的送奶工在跟踪搭讪这个小姑娘,也许这姑娘遇到了什么危险和麻烦……
大家想的是哎呀,这姑娘和那个送奶工有一腿,这可太有伤风化了吧,这姑娘是不是太风骚了呀,人家的婚姻关系是不是她破坏的呀?哎呀你看这长相呀,这不检点呀,这会不会怀孕了呀?我看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此这般,林林总总,谣言劈头盖脸朝着这个才18岁的小姑娘而去。
家里的亲人没有人会体谅她的心情,造谣者之一就是大姐夫。而其他的人却也在拿那些谣言添油加醋、兴风作浪。甚至于连自己的妈妈也在担心她是不是已经怀孕了,如果是那可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真是觉得心酸。其实对于生活在此地的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毫无意义的一生。在他们看来,女人的意义就是结婚生孩子,那么对于一个18岁的姑娘来说,她的全部身心最好就寄托在一件事上就可以了,那就是找到一个可以婚配的男人。至于这个男人是不是可以在灵魂上和小姐姐势均力敌,未来的日子里是不是可以两个人琴瑟和鸣、相爱如初,对不起,全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他们考虑的就是这姑娘是不是和男人好了?能怀孕吗?能完成男人对女人期望的那些事情吗?生孩子、做家务,伺候男人,也就这些了。
你要是跟他们谈别的,他们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还有更多的谣言来将你铺天盖地淹没。因为他们不允许你成为一个异类。真的太可怕了。明明和送奶工来手都没有碰过,在造谣人的嘴里,却好像已经跟送奶工在一起滚了无数次床单。而且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容许你为自己辩驳的。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真的可悲之极。
也许因为这样,这本《送奶工》才在评选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作品主题的表现上,作者显然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布局,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之深刻要远超过她文采的部分,而这对于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
就像书里这段话:“那一年,我十八岁,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里成长,那里最基本的法则是:如果没有人对你的身体施加暴力,没有人用赤裸裸的语言公开侮辱你,没有人露出嘲弄你的表情,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又怎么可能遭到什么也没有的攻击呢?十八岁的我对于构成侵犯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
可是没有肢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显然对于女性来说,那些不友好的恶意的揣测和背后的议论以及跳到你跟前的“为你好”的建议都是一把扎在当时人心里的钝刀子,一遍一遍在当时人心上划过,那种令人恐怖的窒息的感觉就像是溺水的人在面对绝境时的感受一样。也许因为这样的感同身受,这本书仅在英国就卖出了50万册的好成绩。
所以,文明的进程是缓慢的,却也是逐步向前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在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向前。而女主逐渐变得更强大,以前害怕别人的流言蜚语,现在却能笑看别人的流言和恶意,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