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我的理解:这段话读起来很有趣,孔子当面表扬了颜回,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则通过类比的方式来提点子路。“子行三军”的“行”大多解释为“行三军之事”,即统帅三军(上中下、前中后或左中右三军,泛指出征的部队)。从子路的身份来看,这样抬高老师亦在情理之中。如果子路真是这种意思,就应当说成“子行三军事”,所以“行”解释为“行走三军之中”更为合适,即身处战争之中。不管如何解释,都不会改变子路希望孔子赞美自己勇力的内心期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基本众口一词,即:有人用我的时候就做事,人家放弃我的时候我就隐藏起来。读者应该知道,《论语》谈的是“人道”,所以每句话都是直指人心的。看到这句话就应该想到《雍也》第二十三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的“智者”“仁者”是人的一体两面,当你的修为达到至高境界时,就能在无事的时候寂静如山,如如不动;有事的时候则能善动如水,智慧顺遂。本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此意相类,当需要(己需、他需)用事的时候,内心立即生发策略;当舍弃(己舍、他舍)不为的时候,内心立即寂静不动(隐藏),动则行云流水,静则稳如泰山,这就是修为的至高境界。
言语意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看起来是对颜回说的,实际上是说给子路或其他弟子听的。子路跳出来,就说明他没听懂,所以孔子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告诫子路,提醒他必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千万别做“暴虎冯河”之类的有勇无谋之人。其实“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降了无数个档次,前者仅仅是告知子路个人修为的方法,后者则是颜回的修为至高境界。
知行合一:每次读《论语》都惭愧不已,别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做不到,就连“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做不到。人自从会说“我”之后,我执便逐渐强化,以至于遇到任何事都会从“我”出发而评论、表达、争讼,甚而发展成自杀、抢夺、杀人等恶性事件,完全没有“惧”心,想干啥就干啥,任性而为。这里的“惧”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恐惧”之意,“惧”字战国金文字形上部为“瞿(jù)” ,作声旁,表示读音;下部为“心”,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内心的状态有关。声符“瞿”本指鸟睁大眼睛看的样子,与“心”相联系,就可以理解为用心瞪大眼睛看清楚,特别要注意的是“用心”。所以“惧”在这里就告诉我们,遇事要用心瞪大眼睛看,切不可先入为主、一意孤行。因为“我”太大,遇事则难以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处置,尤其是当自己认为他人“动了我的奶酪”时(损害了自己名与利),更是只会生气、只会愤怒,只会针尖对麦芒,完全没有处理问题的理智,也就成为孔子所说的“暴虎冯河”之徒,结果可想而知。近期福田某小学发生的舆情事件,就是学校领导推诿导致。之所以推诿,也就是因为“我”字太大。若是学校领导能从学生、从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体会学生骨折的伤痛之苦与家长对孩子的心疼之感,也就能及时安抚和沟通,便不至于产生舆情。去年本单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干部们及时换掉“血衣”并送到医院包扎,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感激,这个事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这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生动例证。当然这两个例子还很低级,希望能产生“举一隅而三隅返”的效果。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前段时间在北京招聘时,我们几个忙中偷闲去逛了半天圆明园。同事从坐的石凳上起身后,裤子臀部有很多灰尘,我看到后想了一会儿说:“你刚才坐的凳子很脏......”她听了迟疑了三秒钟,立即意识到问题在哪,赶紧使劲拍去尘土。之后几个同事都啧啧称赞:“老黄同志说话就是有水平!”我说:“不是说话有水平,而是我想到小袁是女孩,我又是老帅哥,说出的话要既能提醒她,又不至于让她尴尬!”遇事若能用无我之心看,用无我之眼看,就一定能把事儿做得行云流水,无往而不利。
至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不多讲了,等我修到这个层次再说吧,或许我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