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
其实看这本书的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山里”看的书。因为它不是一本热闹的书,也没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祥和,就像远古走来的诗人带着一份儒雅和谦仙。偶尔透露些淡淡的思乡情愁,也像一缕青烟,飘散在静谧的苍穹。
心不静的人很难坚持看完,心静的人会越看越有味,就像它的书名。所以看书的时候我总喜欢我私下里猜测作者给书取名也是希望自己的书能有这样的效果吧,虽然我知道“有味”更多的是指作者都这种生活的喜爱。虽是旁人看起来无聊又粗陋的生活,他却过的意趣盎然,有滋有味。
书中对每一件物品的描写几乎都于靖巷有关,靖巷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灵魂安处,是他时时怀恋的地方。印象很深的是他写小时候和表哥去看打糍粑,妈妈给他打扇驱蚊,小时候调皮捣蛋之类的,每一笔处处都是乡情,也处处都是他的柔情。
这不是一本容易被突然爱上的书,但它更不是一本容易写完的书。书本的每一和章节都是先写他写它们的缘由或者他与他们的故事,然后还要介绍每一件物品的制作方法,最后还有和它们有关的典故。
就比如文章关于称的描写也是着实让我惊叹了一把。只不过是普通的一把杆称,却被他写出了许多不同的味道。单单 “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这样简单的一句就已经把称的作用和用称人的心思写的透彻清晰。
“我们不会忘记衡量那些重要的事,却总是忘记衡量人间温暖”。说到买卖生意,现在人们更多的选择电子称而并不愿意选择称,因为每次看到称人们想到的都是短斤少两的欺骗。其实咱们是否真的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少?互助关爱越来越少?难道科技的进步真的会让人心远?或许让人心远的不是科技,只是人心吧……
笑脸称,称的是人心,卖的是温暖,买的是信任!
且不说书中的很多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手艺要找到就不容易,更何况亲自去学习琢磨,但是正是因为他亲身的参与才会有很多的感触。每一次的观察学习和亲自动手都让他对它们多了一份理解和情感,也是这一次次的参与才让他的心更静,文字里的“仙气”更足。
很多喜欢看汪涵节目的人都说汪涵情商高,很幽默。而我更喜欢看他的书,很雅,很有味。
看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书里的汪涵和电视里的竟然差别如此之大,一个热闹,一个安静,完全像是两个极端。但是不管哪一个他都有着同一种“仙气”,就像他的书一样。文字见人品,它的文字细腻柔情,他的人谦仙儒雅。
记得文章最后汪涵说他最想做魏晋时代的文人,可以吟诗捉虱,最起码也是明朝人。但是我想,虽然他没有能生活在他想要的年代,但是他却已经给自己的的心创造了一个那样年代的环境,活成了他想要想要的样子,吟诗,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