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者所定义的“不执着”概念
1.“不执着”广意指;改变对人,事,物执着的想法,则能达到放下和解脱。
2.“不执着”即是不坚持,不固执于任何想法或者感觉上,并积极参与并回应当前状况,不陷入自我毁灭的想法和行动。
二;佛法不执着的内涵
《金刚经》;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虚妄;就是假的,空的,空就是本质
《金刚经》無我相,無人相,無众生相,無寿者相,是故,需菩提
無我相,無人相,無众生相,無寿者相;就是不符合期待就难受,无常。
《心经》告诉我们三个字
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
观;内观自己
空;真实认识这个世界空相,一切皆是假的,提高自己认知
三;自我执着如何产生烦恼情绪
能生烦恼的六种原因
1.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一点烦恼起源
2.所缘者;烦恼更增加
3.猥离者;随学恶友,非善
4.言教者;邪教传播
5.串习者;增加增长烦恼串写者
6.作意者;走心起念
自我执着——非理作意——不善心所——才产生烦恼情绪
从心理学的语言来看,自我执着产生的原因有四种
1.人之所以受苦源于欲望
因为加入了自我概念,自我本身
2.由欲望驱动带来的乐趣或者悲伤,会取决于满足自我欲望之特定的出现或者消失
快乐感觉不持久
3.佛教认为,自我并非真实
万物皆空
4.无休止的行动来维持和自我加强,去应对焦虑或者不快乐
高兴阈值越来越低,越来越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