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用悲悯的笔书写了那样的一群百姓、那样的一座城、那样的一个王朝。繁华沧桑,歌尽悲欢。岁月流转,千百年后,读来依旧温暖。
杜甫的诗歌写尽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也写尽了对朝廷的失望,更写尽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他用隽永的诗句记录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留给后世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诗人形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杜甫就这样在自己的诗歌中得以永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年少时处在唐朝发展鼎盛时期,祖上受皇家荫蔽,此时的他生活优渥,游历郇瑕(今山东临沂)、吴越(今江浙、安徽一带),文学才华得以积累,写诗的内容以秀丽的风光以及施展才华的决心为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他游历泰山时的景色以及心理感受。他喜好结交朋友,很多文人雅士请他作诗(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凭借出众的才华,他获得了参观王都的殊遇(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过了四年,杜甫再一次赴兖州与李白相会,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这之后,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羇旅生涯,回到了长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天宝七载(748年),在参加贡举考试13载后,杜甫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参加了一场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举行的没有人被录用的考试。落第后,他多次写诗投赠给曾经欣赏他的当权者,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句写出了他伟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但这些饱含诗人理想的诗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多次投赠未果后,他感到报国无门,决意离开长安(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虽然杜甫没有改变“致君尧舜上”的愿望。却已压抑不住对朝庭的不满。这之后,他把关注点渐渐放在了社会问题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唐朝政局动荡。开元、天宝时期,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虽然出现了开元盛世,但在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问题上隐藏的巨大危机即将爆发。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了看守兵器的小职,为了生计他接受了这一无用之职。“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杜甫一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生活困苦的杜甫由此想到了生活更加心酸的老百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訇洞不可掇)。他用不朽诗句记录了满目苍凉的山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写了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描写了唐玄宗无节制地扩大统治疆域导致赋税加重,导致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表达了杜甫对一切不义战争的痛斥,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纵容奸臣弄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长安沦陷。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宝十五年七月(756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下辖县级市),史称唐肃宗。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的职位,虽然官职不大,却是皇帝的近臣。不料不久就因解救房倌被贬,从此之后不再受重用。乾元元年(758年),杜甫从华州到洛阳探亲,第二年在返回华州途中,他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百姓积极参战的爱国行为,他根据路上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一路南下入蜀(洛阳一别三千里)路上奔波劳碌,他的生活比先前更加困苦,甚至觉得自己要死在途中。杜甫辗转到了成都决定安家落户。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此时的杜甫已近暮年,他在蜀中过了几年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况下,他依然想着天下寒士,并盼望着战乱早点结束。
客死舟中……
得知长安平定叛乱后,杜甫就有了回去洛阳的打算,大历三年(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先到江陵,再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生活困苦的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加往南,离家乡越来越远。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这一别竟是再也不见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