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便犹如走进了古代世界,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诗词不再是僵硬的,而是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由诗见人,由人解诗。
看这本书的时候,舍友说她也看过,但只是看了前半部分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她说,安意如讲的故事很多抄袭了TVB,没有新意,且没有经过考证,都是她胡诌乱造的,书中的故事也基本雷同,诗人必有一个深爱的女子,但这女子无论如何到最后都离开了诗人,诗人或是痴情汉、或是负心郎,但总归那女子都成了他们心头的一颗朱砂痣,愈看愈觉得枯燥无聊,极力劝我不要再读下去,浪费时间。
舍友的话有道理却过于武断,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诗本身便是供人想象的,诗人随心而发而作,除了诗人自己之外,没有人能仅仅从史料上便准确的意会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好诗是有反弹性和无限的延展性的,而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能,正像我们看照片时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影子一样,不自恋的人极为少见,因此后人读诗大都从自己的角度读书中的故事,去体味自己的感同身受。
安意如也不例外,她是一个柔肠百转的女子,像所有女子一样期待着一份荡气回肠的爱情。当她看到一首情深意长的诗时,她的内心必是百转千回,该是怎样的刻骨铭心才能写出这样深情款款的诗句,对于这样的诗人她是由衷欣赏爱慕的,因此她愿意为诗人写下一段爱情佳话,对她而言,这不是烂俗,是她的一番心意,浮于纸上的爱哪有不俗的,俗世的爱情才能显得情真意切。
她写苏轼,一生两位妻子一位妾,但他对发妻的爱绝不是假的,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的人怎会是一个花心、凉薄之人,爱便爱了,爱人离去,在心中为她留下一方位置,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对于继妻和妾身朝云,他也是付了真情的,如此陪伴照顾他的人,他便也付诸余生去疼爱她们,这样的苏轼既非花心,也非多情,反而是专情之人。
她写李益,抹去他身上渣男的标签,客观的讲述了他的故事。依旧烂俗,才子佳人,才子上京赶考,许下娶她的诺言,却在当官后背弃诺言,娶下温柔娴淑的世家小姐。佳人久等不见才子归来,多方打探,方知才子已背她而去,气怒攻心患下疾病,接着剧情大转变,佳人雇江湖人士挟持才子来见她,临死时,许下恶咒,愿才子一辈子得不到爱。才子受惊后,后半生过得战战兢兢,对妻子怀疑、猜忌,夫妻感情甚差,不幸福的度过了后半辈子。李益的名声因辜负佳人变得极糟糕,仕途家庭都收到影响,虽说李益有错,但封建家庭,父母的逼迫,外界的舆论,门第的严格等不得已压在身上,有几个能跳脱出来。况那女子也忒恶毒,将自己的不幸转移到爱人身上,本就不是良善之人,两人的因果报应也算是了当了。
她写纳兰容若、李商隐、陆游、鱼玄机、李清照、谢道韫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独特性,这里便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故事是安意如仔细品读了他们的诗词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而成,虽说故事的确有雷同之处,但这依旧不妨碍品诗,毕竟她本身便不是来写故事的,而是用这些简单的故事来解读诗的。
诗发展到现在,语序、节奏、韵律的变化等,使得我们很难读懂诗,安意如的这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管是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亦或是过于虚假,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对诗独有的品味,她书中所选的诗都是经典的、耐人寻味的,她对诗的品评,让我们这些文化素养一般的人读懂了诗、爱上了读诗。
若你有心读诗,便从这一本开始吧,作为诗的启蒙读物,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