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超脱》含蓄地表达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与挖掘,对于其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的叙事和表现特征明显。区别于大多数电影的娓娓道来,《超脱》相对复杂,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独白、闪回和黑白色彩的比对,并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为故事揭示背景。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用以表现人物心理的面部特写镜头。
主人公亨利是一名教师,有意思的是,他并非固定供职于某一所学校,而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代课。对于亨利来说,一方面,他选择做代课老师而非固定供职于某一学校,就是希望能够与学校、同事、学生之间产生距离,以免产生情感,可以随时使自己的躯体超脱于社会;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使自己不受外界舆论的干扰,灵魂超脱于躯体。
亨利一开始在一所公立学校担任代课老师,这是一所混乱不堪的学校,学生公然威胁老师,到处充斥着冷漠与黑暗。亨利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尽一份责任,于是开始了解每一个人。在这里,他认识了梅丽迪斯——一个屡屡遭受同学们“肥婆”称号嘲讽的女同学,亨利曾试图改变这种情形,却最终失败。就像亨利的独白“有些人觉得我们能够改变世界,当我们醒来时,却发现我们没有做到。”学校不是空洞的建筑,它们是有生命的,老师们有责任去引导年轻的一代,不让他们垮掉。
糟糕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灾难。梅丽迪斯的的父亲不仅没有注意到她拥有的绘画天赋,反而嘲讽她应该早点减肥,找到一个男朋友;学校中,父母将孩子扔给老师后自己却放任自由,将一切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于学校;亨利小时同样目睹了祖父对母亲的暴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反而一手酿成了灾难的开始。就像有人评论道: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参加考试,这简直太可怕了。在当今任何职业都要考试的时代背景下,父母这种最神圣的职业却人人都可以胜任,这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亨利的内心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祖父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母亲自杀的阴影也一直困扰着他。一天晚上,黯然神伤的亨利在公交车上独自流泪,这种情形被刚受到嫖客侮辱的雏妓艾瑞卡看见,下车后,她缠住亨利,并希望得到帮助,亨利拒绝了;后来,亨利再次遇见了无家可归的艾瑞卡,这一次他动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回自己的住所,给予了她食物并安置在这里。艾瑞卡被亨利的善意感动,希望改变自己,当双方的关系渐渐友好时,亨利觉得与艾瑞卡的关系使自己违背了超脱的准则,他决定送艾瑞卡去福利院,然而梅丽迪斯的死使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于是亨利回去找到艾瑞卡,希望弥补自己的过错。影片结尾,亨利与艾瑞卡在夕阳下紧紧相拥,给观众留下了温暖的遐想。人生的诸多痛苦使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超脱,摆脱痛苦,然而自我与现实却难以割裂,完全的自由意志与独立自主并不存在。现实中的我们就像亨利一样,本已是困境中的人了,又怎么能要求自己做一名局外人呢?不在乎谁不会啊,可真正的在乎才需要勇气。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的痛苦,最后可能成为自己的救赎。
其实亨利才是真正需要救赎的人。亨利曾在黑板上写下“双重思想”一词,即明明知道是假的,却仍然相信谎言。面对混乱不堪的学校,亨利知道自己难以改变现状,却仍然没有放弃,选择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些什么;在祖父弥留之际头脑混乱不清的询问中,小时候明明目睹了祖父对母亲的暴行,并留下了心理阴影的亨利,仍然假装自己的母亲安慰祖父。亨利一直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前行,祖父和梅丽迪斯的死可能让其有所感悟,他改变了自己最初将艾瑞卡放在福利院的想法,重新找到了艾瑞卡;就像亨利一样,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拯救者,然而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却是被拯救者。
这部带有暗冷色调的电影,更是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悲观的情绪,人生是一个漫长的痛苦行程,并且渐趋渐衰。在这个冷漠的时代下,我们将何去何从?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一段经典台词: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总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痛苦,然而生活并非总是被这些所填满,人生有很多值得我们期待的东西去追寻,他们才是真正快乐的。约翰·列侬曾说过: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干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