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大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孩子们也变得特别务实,大学期间,他们会选择加入参加社团,,在学生会任职,或参加一些公益项目,因为这些都是简历上的加分项。而不幸选择了边缘化专业的同学,可能有些刚刚大一,就开始准备跨专业考研,我当年考研时,就遇到过这么一位。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优秀的绵羊》一书,把焦点对准了美国的教育体制,批判了美国的常青藤名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绵羊,他们虽为精英,却不会独立思考,外界的声音主导他们的精神世界,而自己的声音几近消亡。大众眼中的好专业、好工作的光环让他们感到安全,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同侪的压力,内心的迷茫,就像湖面上悠闲的漂过得鸭子一样,水面之下是却是鸭掌疯狂拨动的焦灼。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通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指出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端是整个社会导致的,家长难辞其咎,社会推波助澜,孩子无力反抗,呼吁全社会重新思考和构建美国的精英教育系统。
不仅是美国的教育,各个国家的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善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思索如何帮助这些踏入象牙塔的青少年,通过自我教育,把自己雕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因为大学的精髓就在于——大不了自己学。
一、学会独立思考
“大学并非是学会思考的唯一机会,它既不是第一个机会,也不是最后一个机会,但它绝对是最好的一次机会,我敢肯定的是,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时还没学会真正的思考,那么在毕业之后成功的概率就更低了。”
哲学家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思考。整个教育体制都缺乏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吸收理解能力,说白了就是记忆能力,好像知识就是水,学生就是海绵一样,拼命地把水吸到自己体内,导致我们普遍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洞察力。
思辨能力成为大多数人的认知黑洞,面对问题,寻求权威的意见,成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反应。久而久之,我们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等人给方法,靠人指方向,要人给方案。
记得有一期《奇葩说》,来了一位叫梁值的清华博士生。节目中,他说自己喜欢表达,就去读了法律;后来朋友告诉他法律应该结合资本,于是他读了金融硕士。再后来,朋友说…,他为了参加比赛,又去读了新闻学。
一番铺陈过后,他请教各位评委:“我应该去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这一举动激怒了评委老师高晓松,高晓松言辞激烈地对他进行了灵魂拷问:“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不觉得愧对清华多年的教育吗?”
那怎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独立思考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源头的探究,是对新知与旧知的思辨,而不是单纯吸收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在需要提取时才能系统化地输出。
要独立思考就要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权威观点、合成新的论点,并且有理有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知易行难,分析他人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因为思考很烧脑,需要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但是一旦养成这种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
二、通识和专业并重
相较于过去,我们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且复杂,因此,精通专业是底线,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但同时,也要有开阔的视野,接受良好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疯狂的绵羊》一书中 被称为博雅教育,它的定义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它并不是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服务。
学生在博雅教育中获得的智慧将贯穿未来的任何专业或领域,职场上的专业或许是具体的,专业的,但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可以超越领域范畴的、触类旁通的。
最近,我在“得到”APP上,发现了吴军博士的“阅读与写作课”专栏,我非常吃惊,因为他的title实在是太多了。他曾任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腾讯副总裁。是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硅谷风险投资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搜索专家。他的书涵盖人文、科技、理工等各个领域,跨度之大,令人震惊。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古典音乐、红酒品鉴同时又是个资深摄影迷,可谓跨界行家。
为什么吴军博士能取得这样耀眼的成绩呢?在他的《见识》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他尤其推崇博雅教育,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他说:“我在清华时,艺术和音乐这些课程的成绩要比计算机课程的平均成绩还高。我之所以认认真真学习这些课程,是因为我想在未来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这些通识知识助力他完美跨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器。
而很多优秀的公司招聘是不限制专业的,他们更看中软实力、硬能力是流水线生产的,而软实力恰恰是博雅教育培养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能突破专业背景思考问题,目光局限,时间一长,格局就小了,只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会缺乏后劲,很快就碰触到职场的天花板。
三、用心做事,去功利化
当今社会是个功利的社会,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投入产出比。而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与其为成功而工作,不如为工作本身而全身投入,努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时快乐便油然而生。一旦我违背这一原则,痛苦迷茫就随之而来。
金一南教授在2000年与同事一起去英国皇家军事学院学习,课堂上教授们各个引经据典,授课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政治等各学科内容,但是他的吸收领悟能力比同去的英语专业同事还要强。
他说那是因为他在1980年的冬天,在一个四面透风,早上醒来脸盆里的毛巾冻得邦邦硬的小屋里,啃下来西方哲学史简编,那时的积累为20年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到用时方恨少,关键看是不是有心,如果无心,坐在宽畅明亮的教室里不一定能学得进去,如果有心,风餐露宿是场所,照样是很好的学习天地。
而且他说,他从来没有厌弃过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当工人被称为天生的好车工,到部队当无线技师被人称为天生的好技师,在国防大学当图书管理员被称为天生的好馆员。走上讲台当教师被人说是天生的好教员。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就是对工作的热爱罢了。这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工作。这种纯粹的发心,不仅能带来快乐而且还带了与之匹配的成功。因为每一次努力,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是一个人的整体风貌。每一次投入的耕耘都会反映在人生的天平上,它会在你不曾料到的时刻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对于处在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用心做的事就是学习。正如陈春花老师所说:学习,是对自己的教育,养成学习的习惯,回归到本心,好好思考,好好培育属于自己的书卷之气,让知识提升你的胸怀和想象。
《优秀的绵羊》鼓励年轻人听从自己的内心,追逐纯粹的智力上的乐趣,获取思辨的能力,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虽然读这本书的我,早已告别了校园生活,但作者在书中关于教育的思考,对年轻人成长的关切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