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教育导报》
去年,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并预设着未来要将心理学运用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后来,更是发现,如果班主任能够将心理学运用到自己的班会课中,那么,学生会从中获得无限好处。可是,问题来了,作为半路出家的心理学爱好者,怎么将心理学运用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于是,但凡有关涉心理学的活动,我和朋友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这一年,市里举行了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大赛,我有幸观摩了这次比赛,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在我们的预设当中,心理课就应该是正能量说教,又或者是传授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是,我所预设的这种形式,被专家点评为“班主任的班会课”。心理课和班会课不同吗?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想要的结果是将心理学与班会课融合,可是,却突然被告知班主任的班会课不是心理课。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课呢?我又该怎样把心理学融进教育工作中呢?
这次技能大赛中,有老师讲授的是心理学中的“归因”,她所针对的是学生考差以后的归因倾向。一听这一主题,我们眼睛一亮:这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这种归因理论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中,更是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是,普通老师和班主任应该怎么去操作?
其他老师则集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每个老师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知识点,讲出了各自的特色。一看这个大主题,我们又是一阵激动:这不正好是新高考改革中讲得最多的吗?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去操作呢?
这两类主题,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以讲为主”,可是,心理学老师马上站出来批驳了——那是班主任的班会课。一般的班会课的效果远远达不到心理课的效果。为什么呢?
课下交流时,心理学老师跟我们说:“心理课主要是活动,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完成活动。因为心理学讲究的是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会自己操作。如果缺少体验,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少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活动就是班会课和心理课的区别了。班会课上,我们只想着传递道理,传递正能量,而心理课则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正能量,进而学会正能量,学会去改变自己,调控自己。比如,讲四种气质类型,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适合的职业,而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给同学推荐合适的工作,给自己找到职业的倾向;讲挖掘自身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职业卡,让学生自主挑战其中一个能力项目,其实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能够胜任某个职业的个人优点是什么,当然,也是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作规划。
心理学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分享,也特别重视对学生分享的“看见”。整个大赛的高潮落在了一个高一女生的人生规划上,女孩在黑板上完成了一个“2018—2020—2024—2028—2102年”的时间轴,以此进行了一次非常详细、完整的人生规划。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难以在我们现今的班会课上看到的。
目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成熟,很多学校并没有心理学老师,有心理学老师的学校,又有很多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在如此的大环境下,班主任不可避免地扮演着心理老师的角色,和学生谈心、开展励志班会等。可是,班主任的班会课常常是说教成分太重,导致效果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够参照心理课的活动方式,加入更多的体验和分享,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成功?
把班会课上出心理课的效果的前提是班主任能够多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多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如今,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班主任不仅仅是拿着常规教育案例的老手,还应该成为懂得学生心理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