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三毛,但喜欢看她的书。
今天翻出早年的一本旧书,虽然看过,但是还是看了起来。
第一次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就喜欢上了这两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几乎是描述式的文字,没有太多的修饰,用直铺式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三毛喜欢大漠那种苍茫和凄凉,喜欢生活在贫困的地方去感受生活的质朴,喜欢这些在生活中挣扎中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毛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背起背包,说走就走。她只凭着国家地理杂志和一张撒哈拉的照片,就决定放弃一切,要搬去撒哈拉居住。所有的人都惊讶。
荷西是三毛的真实爱情,他就是三毛的世界和精神支柱。在有荷西的日子,三毛是任性的,知足的。三毛描写她的爱情没有一点点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缠绵,也没有唧唧絮语的耳语浓情。写到他们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凳上,在寒风中两个人抖抖索索,想着如何解决现实的温饱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懂你就可以,不需要太多。三毛决定去哪儿,大胡子的荷西就跟到哪儿,他放弃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海和潜水,默默辞掉自己的工作,来到黄沙飞扬的撒哈拉沙漠,安顿好一切。
待到三毛走下飞机的时候,在撒哈拉,荷西已经布置好了一个简陋而温馨小家。并且已经找好了工作,准备和她结婚,挣钱养他爱的人。就在这一片苍凉,远离世俗的非洲沙漠里,荷西和三毛一生活就是六年时间。
对三毛来说,这世界还有比这个男人更懂她的人吗?没有了。所以离开了荷西,三毛满世界去找,却没有找到过。
在撒哈拉沙漠这个地方,充满了战争,贫穷和无知,但她觉得生活在天堂里。三毛对历史和文学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当她喜欢上王若宾的西部情歌时,多次去拜访,甚至让外界传出她的忘年恋。
一个人有足够的充沛的感情,才可以写出各种精彩的文字。三毛的感情是丰富的。在撒哈拉沙漠,她的笔下是真实的生活。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不用修饰,就是把一件件事情讲出来。所以这本书我每看一遍,就感动一遍。
三毛以女性的细腻和柔性,表达出对生活的种种疼痛的敏感,这种基调一直在三毛的作品中保留了下来。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心和眼光,关注周围的世界和人类。所以她的作品,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哑奴》中的哑奴,是一个黑人奴隶,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他对妻子和孩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是无力无助的。《哭泣的骆驼》中沙伊达热爱她的故乡,面对不理解她的故乡人,完全没有敌意,只能是隐忍,以至于最后的死亡。看完这些文字,真的是看一遍伤心一次。
三毛的文章,其中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白描。她总是写生活的本来色彩,不做过多的人为的雕琢。尽量再现真实的人物和人物的多面性。所以看她的书,总是认为是真实的。
喜欢三毛的书,虽然没有足够的感情去理解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