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糖糖和她的好朋友夏天正在沙坑里开心地玩着,夏天不知从哪里捡到了一个长管泡泡器的空瓶子,糖糖看到了也想要,就问夏天能不能给她玩一会儿。
夏天自己还没玩够,当然不愿意分享啦!糖糖伸手过去就想抢。我抱着所谓的“公平”的原则,跟他们说:“要不我们来玩剪子包袱锤,谁赢了谁先玩。”两个小家伙都答应了。第一局糖糖输了,说不算不算再来一局;第二局糖糖赢了,夏天不愿意了;我说再来最后一局,糖糖说:“我赢了就该我玩!”完全不提自己第一局输了的事。
我还没想出好对策,糖糖和夏天就抢起来了。这时,夏天妈妈想上前劝劝夏天给糖糖姐姐玩一会儿。我悄悄跟她说:“咱们别掺和,看他们怎么处理。”
夏天力气大,糖糖有点抢不过,咋呼着:“妈妈妈妈,快来帮我抢啊!”我两手一摊,跟她说:“糖糖,妈妈也想帮你,但是如果我参与了,对夏天就不公平了啊,这次还是你们俩自己解决吧。”
最后,糖糖果然没有抢过夏天,立刻哇哇大哭起来。这时,我走上前去把她抱起来安抚她:“糖糖特别想要那个玩具,但是夏天没有给你玩,所以你很伤心是吗?”糖糖不理会我,边哭边说:“妈妈,你快给我抢回来!”
我觉得此刻,糖糖已经不是非要那个玩具了,而是被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占据了大脑,根本听不进去你说了什么。
我转变思路:“好的,我现在是抢玩具怪兽,我要去抢小朋友的玩具啦!”于是,我抱着她,假装是怪兽,走到夏天跟前,伸出手准备开抢,接着我停住了手:“天呐!我被隐形奥特曼控制啦!他不让我抢小朋友的玩具,我的手动不了啦!”糖糖三岁了,当然知道这是假的,一个劲儿地说:“妈妈,真的抢真的抢!”我也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让糖糖的情绪缓和一下。
于是我不理会她,继续假装被“隐形奥特曼”控制了手。这时糖糖的情绪明显好些了,虽然还是很想要玩具,但不哭了。
谁知道夏天突然抬手扬沙,把沙子弄进了糖糖的眼睛里。糖糖这次彻底爆发了!哭得相当厉害,可能是觉得太委屈了!我猜测她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我们不是好朋友吗?你不给我玩具玩,还把沙子弄进我眼睛里了!你根本不是我的好朋友!我好委屈啊!”
她边哭边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跟她说:“好的,我们回家吧~”又转头跟夏天说:“夏天,姐姐现在心情不好,等她明天心情平复了,我们再一起玩哈!”然后抱着糖糖回家了。
糖糖一路都在表示对夏天的“愤恨”,我就接着她的话“哦,糖糖生夏天的气啦~”在电梯里,糖糖已经不哭了。回到家里,糖糖说:“妈妈,夏天是真正的怪兽,我们一起打夏天怪兽。”我说好的,我们来打夏天怪兽吧。于是,跟糖糖玩起了“假装打夏天怪兽”的游戏。
第二天,我问糖糖还生夏天的气吗?小家伙大度地说“哎呀,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嘛~”
小朋友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无非是“不愿意分享,争抢玩具,打闹”。如果我们相信孩子的天性都是向上向善的,他们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学会放手: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坚持“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的“三不”原则。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小朋友应该学会分享玩具啊!其实,分享是建立在他自愿的基础上的。分享是美德,但我们不能去强迫孩子,玩具多的时候,或者他不喜欢的玩具,他才会去分享,面对我们自己很喜欢的东西我们都不愿意与他人共享,更何况孩子呢?
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如果想让他长大后发展出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尝试处理矛盾的权利还给他,让他多体验,多试误。我们做家长的,既不因为孩子“被欺负”感到吃亏,也不因为所谓的道德感(我的孩子应该做一个懂得分享、不争不抢的好孩子…他表现不好,别人该怎么看我这个当家长的啊…)而强迫孩子分享。
事实上,如果家长们都不介入,最后,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打”起来了,哭了,不跟他玩了而已。孩子体验的次数多了,自然会发现:如果我把我的玩具给他玩,他就会把他的玩具给我玩,我们两个就可以玩到两种不同的玩具了。孩子的这种发现,不应是通过家长的“说教”达成的,而是通过体验和探索自己获得的。
上面糖糖的例子,我从开始就不该建议他们玩“剪子包袱锤”,因为这样,我自己也违背了“三不”原则。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多次主动提出需要家长帮忙的时候,如果是合理的请求,我们要及时回应并协助他。如果孩子最后哭了,我们要接纳他此刻愤怒的情绪,不说教不评判,只是抱抱他,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你,妈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