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似乎一直都在跟人告别,当然也在不断地与人相遇。迎来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分班了,毕业了,又跟一批又一批老生告别。我是个比较感性的人,遇事往往有点情绪化。仔细回想起来,常常是分别的伤感多过相遇的惊喜。
印象最深刻的是零六年毕业的那届学生离校时的场景。他们被安排到兄弟学校去参加高考。我是班主任,也是领队。高考三天,每天早上带他们坐校车去考场,傍晚把他们接回学校参加晚自习。等到考试结束,那批孩子一下车就显得归心似箭。很多学生连教室都没回,就直接回寝室收拾行李回家了。回教室的寥寥几个也只是简单收拾一下抽屉,就匆匆而去。我不记得有哪几个学生朝我挥过手,说过再见。我只记得就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已经空空荡荡,只剩我一个光杆司令,挺没仪式感的。那一天,我没有留值日生,我自己搬动课桌板凳,打扫完了教室,算是为那一届的孩子们提供最后的服务。但眼角分明是有眼泪残留着的,因为我不知道,这一别,何时能再相见,或许是再也不见。
也是在那一年,我换了一所学校教书,我跟那届学生是同一年离开他们的母校的。我迎来的是全然不同的生源。那之后,我又做了很多年的班主任。别人的作息时间是朝九晚五,我们高中班主任的作息却正好倒过来,是朝五晚九。我常常形容自己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迟。天天在学校做"三陪":陪吃,陪练,陪学习。在诸暨正常的社交场所,公共区域,我们这类人属于基本消失不见的。所以我跟之前的学生也是渐行渐远,基本上没有了交集。但我从来没有放下过他们。他们是我用情最深的一届学生。他们是唯一一届我天天盼着想去上课的一届学生。我几乎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跟着他们哭,跟着他们笑。而他们也似乎把我当成了家人,他们冠我以“宣妈妈”的称谓。尽管以后也有好几届学生叫我宣妈妈,但都是他们这届孩子起的头。
时光总是匆匆易过。转眼那一届学生跟我的遇见,哪怕是高三到我班的,也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高一高二在我班的那就超出二十年了。我带他们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四十不到,那也还能算个风华正茂吧。转眼,我已经成了退休人员。想当年,我儿子还是个小学生,如今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但留存在我脑子里的那个二十年前的记忆的镜片,却一点也没有被刮花,没有被磨损。那些学生时代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不用刻意去翻,便能一一被照见。
不能说一次偶遇也没有。我曾参加过两个男生的婚礼,但那是有意的邀约,不作数的。很多年前,我带学生去江东分院挂盐水。大晚上的,学生挂完盐水说饿了。我便把他带到医院旁边的大排档去吃夜宵。结果就遇到了那届高一的班长。班长曾经不辞辛苦地带我到浬浦,到陶姚去招生,我还到她家里去吃过饭。对班长我心存感激,但从来未有回报。去年李字天桥要拆除了,我心血来潮要去见天桥最后一面。结果在天桥附近的“老娘鸭头店",一桌子就坐,遇到了姐妹俩,姐姐是我同事,妹妹是我高三的学生。我们都为看李字天桥而不早不晚地走进了那家店,颇有点心有灵犀的感觉。不久后,我又遇到了高一我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小兰子,她和她的朋友整整陪了我一下午。
要说之前的几次是在同城的偶遇的话,那么这一次在建德梅城的遇见绝对称得上是奇遇了。我因为闺蜜的缘故,心血来潮地要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游。就在我住宿的旅馆旁边有一家早餐店,那天早上,我一个人坐在靠门口的一张餐桌吃早饭。迎面进来四个人,我一眼就认出了领头的那个男生,而且脱口就叫了他的名字。男生并没有听到,其中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却频频朝我回头。如果照我一贯的性格,叫过一次没有答应,我便会当作认错了,立马起身离开。但那天我鬼使神差地有点锲而不舍。当他们点完餐坐下来准备开吃的时候,我主动走上去,再次确定地叫了他的名字。男生也认出了我,但也许是因为感觉意外吧,微微有点脸红。坐他旁边我一直没注意到的女生却也惊奇地叫出了我。我这才认出他俩高一都是我班里的。我当时的脑子回路留在了二十年前,我指着那个小女孩说这是你妹妹啊,女生说她是我女儿。我一下觉得自己特别的无厘头。后来我才搞清楚,男生跟女生是二十年的友谊,十多年的相约,这次终于成行。女生带了妈妈和女儿到建德旅游,男生在尽地主之谊。他俩是有意的邀约,我属于纯粹的意外。不过在这异城异县的小镇上居然也能遇到两个自己的学生,我差一点有了一种桃李满天下的错觉了。
错觉常常比真实丰满许多。我有一种本能的,想叙叙旧的冲动,原计划当天就要回诸暨的,结果又在梅城多呆了一天一晚。 事后回想起来这一天一晚,我给我的学生不知添了多少麻烦。他不仅请我去饭店吃饭,还领我去他家里作客,又陪我去游了新安江水电站,建德灵栖洞。最主要的是,我那两天一颗大牙被我用硬物顶破,牙齿疼得连说话都漏风。我那学生可是个有心人,他得知之后,立马替我约了牙医,特意请假陪我到建德县城看牙,解我燃眉之急。我活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是我在照顾别人,从来没有享受过别人对我的照顾。这次被建德的这名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实在感觉过意不去。想当初,他只跟了我一年,高二分班就到了别的班里。我因为他有了新的班主任,仿佛名花有了新主,而疏于去关心他,最后导致他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想到这一点,我便心生愧疚。
然而,学生的格局远比我大得多。他不仅没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还主动着手组建了一个班级群。仅仅两三天的工夫,已经有大半的同学进了群。这让我甚感温暖。虽然群里说话的人并不多,但大家能聚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毕竟大家都是冲着当年的那份同学情谊而进的群,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啊。
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给了我们那么多便捷的联系方式。有心即有缘,人生无处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