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鲁斯特先生》

合上手中的书,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爱写作。或者说,在写作上,我做不到全力以赴,它似乎只是生命中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还是从这本叫《普鲁斯特先生》的书说起吧。它是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女管家塞莱丝特写的一本回忆录。一开始我以为是原版,拿到才发现是据此改编的绘本。文字不多,很快就看完了。

也许是这段回忆在塞莱丝特心中整整沉淀了50多年,有一天,当她决定开口时,那一字一句便有了沉甸甸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力量吸引着我,一直不停歇地读下去。

“十年,并不算太长的时间。但因为是普鲁斯特先生,在他家中,和他一起度过的十年,对我来说,这就是整整一生,我感谢命运把我送到他的身边,我无法想象出更美好的人生。我是他的信使、他的仆人、他的心腹、他的守护者、他的管家,他的护士、他的助理……说实话,我从来没有任何职位。我是……塞莱丝特。”

但我们知道普鲁斯特先生,可没那么好“伺候”。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且患有哮喘,床就是他消磨最多时光的地方。

他无比挑剔,“像个暴君”。床单每天都要换,泡咖啡、洗衣得遵循严格的程序,给某人打电话必须完全符合他吩咐的口吻。他的神经脆弱又敏感,几乎不能忍受哪怕一点噪音。外出住旅馆时,甚至要将周围的五六套房子全部租下,以免干扰到他。

这一切都使得普鲁斯特的生活半径越缩越小,越来越封闭。不过,外面世界精彩与否,于普鲁斯特而言,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他所留恋的,从来不在现实生活中,而在他的心里、他的记忆,他的童年时代中。

为了写作,他甘愿将自己“囚禁”在隔音房间里,过着一种不分白天黑夜的隐居生活。

“许多个夜晚缓缓流逝,我才明白普鲁斯特先生所追寻的,是置身于时间之外重返时间。时光不复存在,只有静默。他需要这样的寂静来回顾过去,只听到他想听的声音,那些留在他书中的声音。”

在普鲁斯特最后10年的生命时光里,塞莱丝特始终陪伴左右,时刻等待着他的召唤,协助他完成《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

这样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难以忍受的。就连普鲁斯特也禁不住要问:“亲爱的塞莱丝特,在这里,永远在黑夜中,和一个病人一起度过这么多年,一定很难过吧?”

“并没有,先生,您瞎想些什么”。塞莱丝特说她一点都不介意这样晨昏颠倒的生活。很多年之后,依旧深情地回忆道:

“我曾经生活在那样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在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身边,以至于我无法再回到平凡的生活。就连正常作息对我来说都成问题。我像一只夜行的鸟儿,突然被迫在光天化日之下生活,只好偷偷地、不知疲倦地逃回那些迷人夜晚的回忆之中避难”。

普鲁斯特偶尔也会外出。但他的外出,去往某个场所或是见某个人,大多都是为了写作。

一次,他因记不清一位夫人很久之前戴的一顶帽子细节而焦躁难安,于是,专门去拜访她,结果失望而归。那位夫人说:“那顶帽子?噢,马赛尔,已经过了这么久,您怎么会以为我还能找到那顶帽子呢?”

普鲁斯特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作上,似乎,他就是为此而活的。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他也在争分夺秒地写作,哪怕身体已经越来越虚弱。

一个不寻常的清晨,他对塞莱丝特说:“我亲爱的塞莱丝特。昨天夜里我写下了‘完’字。我的作品可以出版了!现在,我可以死去了。”

我的目光移开手中的书,望向窗外的某个虚空处,好像终于明白,为什么说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作家的泣血之作。

这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他们可以抛却成千上万件别人觉得重要的事,唯独不能放下的就是写作。而生活里随便一件事,就能让我停下手中的笔。写作显得那样可有可无、微不足道……

普鲁斯特曾在生前真诚地建议塞莱丝特写日记,“我是认真的,塞莱丝特。您完全了解我,我对您也没有任何隐瞒。在我死后,您的日记会比我的书还要畅销。”

普鲁斯特很有远见。塞莱丝特当时虽没有写日记,但这本回忆录在1973年一经问世,就成了关于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

说实话,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我才看了一个开头。它确实与众不同,以至于刚开始,甚至有点读不下去。这大概也是普鲁斯特的第一本书历经波折才出版的原因吧。对于全新的事物,总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接受时期。但是,慢慢的,你会喜欢的。就像一头扎进深蓝色的记忆海洋……

这次,他又说对了——

“你会看到的,赛莱丝特,在我死后,人们会读我写的书,整个世界都会读我写的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