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内容: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课堂信息:
通宝育杰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宋老师。每周一次的国学课。
课堂片段一:
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中,“粟”是什么意思呢?
生1:因为后面的句子里有个“食”字,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应该代表“粮食”。
生2:我妈妈告诉我说这个字下面有个“米”字,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
师:“粟”在这里是指粮食。
评价:
我认为老师的评价过于苍白。两个学生的猜测很有特点,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习得方法。第一位同学的推测方法好极了,从下文整句话中挑出了和“粟”有关联的词:“食”,这是非常重要的联系上下文语境的能力,此处教师应该特别予以表扬,让所有孩子意识到这个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的表达也特别清晰,有理有据。
当然,也有可能这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结果,人人都掌握了,所以不需要强调了。
第二位同学特别可爱,她特别强调是妈妈告诉她的,而且不自觉地运用了形声字的知识,不过在理解上有些瑕疵。这时候最考验授课教师的当堂反映能力了。既要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也要纠正孩子理解上的错误。如果是我,我想这样评价:
天哪!你和妈妈日常交流这么深刻啊,这不是个常见字,你们却聊过。你的妈妈真有心!不过它不是我们吃的大米,而是小米。回去见到你妈妈,一定向妈妈表达老师的敬意,也纠正一下这个字的意思,好吗?
总之,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针对“习得”,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对答案”,这不是教学,而是告知;也不是对话,而是自说自话。
课堂片段二:
师小结课文内容:这段话突出了一个“道”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在“道”里,这就是各行其道,各尽其责。
师:那么如果违背了“道”,会怎样呢?
生1:老百姓会造反。
生2:会天地倒置。
生3:国家就会自取灭亡。
生4:官员就会触碰高压线。
(评:稚嫩的童声,如天籁,说话却这么深刻,表达却这么精当,我深深地折服了。)
师:大家说得都对。不过老师告诉大家,准确地说,如果违背了这个“道”,就会失败!
(老师用很重的声音强调了最后两个字)
评:
显然,“失败”这个词语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只是引导了半天,学生都没有说出来。所以只好老师说了。不说这两个字,老师就认为没有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这里要特别警醒:
课堂上,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和我们的教学目标上,而不是靠备课的内容限制自己的思维。时时刻刻往备好的教案上套。这不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
我建议这样表达:
老师事先只准备了一个最简单,最普通的答案:失败。可是同学们的发言太好了,能把这么一个朴素的词语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治国理政的政治生活结合起来,做出这么丰富多元的解释,这就是学以致用。老师特别佩服大家。自古英雄出少年!
总之,课堂对话的方式很多,其中师生的对话一定是推动课堂的重要因素,那么这时候老师说什么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老师既要充分理解学生说话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到学生思考这些内容的路径,最后还要回扣到教学目标上,短短的时间里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内容,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清晰的教学目标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很难做好。
了解了责任,明确了方向,那就从明天的课开始,刻意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