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个朋友,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女生,在工作之余经常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
前几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是参加了一个读书营的读书活动,每天都要完成读书任务,把读书心得发到群里打卡。
我也是一个爱书的人,虽然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自己去读就好,没必要大张旗鼓,搞得人尽皆知。但如果有这样一个组织,能够互相督促,互荐好书,交流心得,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我满怀希望地点开那个读书营的链接,看了简介之后,我就放弃加入的念头了
02
那个读书营的介绍中写着一个让我非常惧怕的话:一周读完10本书。
如果是心无旁骛、衣食无忧,一周的时间读完10本书也并非不可能。但我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族,每天8小时的工作是无法避免的,再有个加班应酬,大病小灾,每天能有3到4个小时读书,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一周读完10本书,在我这个每天坚持2到3个小时读书时间的人来看,应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留心关注了一下我这个朋友的读书心得打卡,我终于明白了如何能够做到在业余时间能够如此“高效”的阅读了。
读书打卡很简单,就是把今天读过的书中,你觉得值得记录的话写下来,分享到群里。我看了群里很多人的读书打卡截图,其中有些书我有幸读过,我发现各位的读书心得都是书中提纲挚领的原句,直接摘抄下来,从来没有自己的感悟。读书营发起人说这叫跳跃式阅读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就是读提纲,每一个章节只读几段,直接跳到下一个章节,直到读完整本书。
运用这种方法,别说是一日一书了,一日百书都是有可能的。
03
读书不仅在于读,还在于领悟
有人说过读书就像与智者对话。一本书,是作者心血的凝结,用文字的方式向读者诉说着自己的感触,在思想中与读者进行对话,这是精神上的交流。读者其实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在听作者的心声。
这种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就像你的朋友在想你说着自己的想法,刚一开口,就被你打断了。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微博140字恐怕已经是很多人阅读的极限;视频超过15秒就很难继续看下去;甚至看电影,刚一落座,都要打开手机先搜一下有没有剧透。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已经养成了“赶快告诉我结局是什么”这样的快节奏的习惯。
04
出门在外我喜欢用Kindle阅读,携带方便的同时,Kindle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标注功能,大概就是你可以把你觉得好的句子做一个标注,Kindle会把你的标注同步到云端,其他读者也可以看到。
如果你留心,你会发现在一本书的开始几章,好句子标注的人往往有一百多,到了中间,就会降到几十,再往后,几乎就没有了。
万维纲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中就有这样的吐槽:你看到这里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厉害了,你发没发现到这里做标注的人已经很少了?
读书应该是对自我的重新认知,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网红图书馆不是因阅读走红,而是拍照圣地;有座位的书店其实叫奶茶店更为贴切;拿上一本免费阅读的书,点一杯饮品,摆出美美的姿势,拍照发朋友圈,一切大功告成,真是充实的一天。
这是读书吗?
05
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把读书变成了美句摘抄,小哥哥小姐姐把书变成了朋友圈里的文艺范儿道具,然后呢?你获得了N多的赞,和那些羡慕的评论,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你真正得到的,是什么呢?
这些绝对不是读书的目的。
读书是为了明理,体味另一番思想,别样的人生。跟随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
如果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那这本书的使命,才算是完成了。
读书应该是一件享受的愉悦的事情,请你耐下心来,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倒一杯清茶,开一盏灯,打开一本书,细细体味书中的情节,慢慢感受与作者的共鸣或者碰撞。
珍惜自己的时间,更给读书这件事,一点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