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思维病》
思维病1 思维跳跃
症状
从问题直接跳到答案
诊断
根深蒂固的“马上回答”思维
良方
边框风暴——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边框风暴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定义边框的语言
第二步:提问
第三步:选择两个最佳的问题
思维病2 思维内卷
症状
缺乏新意,凭猜测进行工作
诊断
固守长期形成的思考惯例
良方
逆向思考——松开思考束缚,探索各种可能性
逆向思考方法:“相反的世界”
第一步:列举特性
第二步:针对每个元素列出其相反的特性或对立面
第三步:利用相反的特性清单来进行边框风暴/头脑风暴
“功能固着”
人们难以突破常有的或过去的方式,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或问题。
心智模式
我们的大脑全天候地记录着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将感官信息通过电脉冲的形式发送给大脑皮层,也就是承担大脑高级功能的“灰质”。这个过程我们并不知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法控制的。每段新经历都会被作为数据自动存储在我们的大脑内。
这是一个累加的过程,通常在存储时是不加任何编辑处理的。尽管电脉冲在几毫秒之内就会消失,但它们在穿过神经细胞时会启动一个分组机制,可以在新信息进入时将它们与其他类似数据归档在一起,从而依次创造出特定的、独特的模式。
不同的模式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记忆和认知,久而久之,这些关联就会得到强化,成为心智模式,即范式、偏见和思维倾向
这些心智模式会根据早已根植在我们思维中的强大模式来判断数据和信息是符合还是有悖于这些模式,帮助我们快速地过滤数据,对信息加以分类,使其变成有用的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针对这种现象没有特别复杂的专业术语,它从根本上来说是大脑凭猜测进行的工作。
因为思维方式代表了我们独特的世界观,所以我们会本能地靠它们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但这些思维模式是隐藏的,难以识别,而且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对它们加以保护。
思维病3 想得过多
症状
过度分析,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诊断
痴迷于计划、掌控感和保持正确
良方
原型试验——便宜、高效地确定方案是否可行
原型试验
表明假设:哪些方面必须是真的
测试假设: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模板
思维病4 满足于最低标准
症状
欺骗自己方案已经“足够好了”
有限理性
一般来说,我们会选择第一个回报还算合意的方案,选择那个看上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我们“感觉差不多”的方案,然后就不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案,包括最佳方案
诊断
本能躲避思维上的大挑战
良方
整合思维——综合不同方案的最优部分.
整合的两种方式
双倍下注
找到某种情况,可以让第一种方案拥有第二种方案的好处
分解
思维病5 降低目标
症状
大幅偏离挑战性目标
诊断
思维设限,自我低估
良方
借电启动——突破思维困境
“如果……就可以做到”层进法
“为什么—怎么”阶梯法
全新开始
思维病6 非我所创综合征
“非我所创”
指对他人或其他团队提出的概念(包括知识、创意和解决方案等)加以强烈反对或自动否决,由此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症状
自动否定他人创意,重复工作
诊断
对压力、精神负担或威胁的应变
良方
他人所创——寻求外部创意
开放式黑客马拉松:吸引外部创意
知识网络:建立更多的联系
思维病7 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
谨慎行事:倾听自己的内心
了解自身的局限:不要害怕将自己归类
尊重历史:相信过去
闭上眼睛,也封闭自己的思维
在其他一切都失败后,要表现得像个成人
自我审查,也就是通过拒绝、否认、遏制、抑制、打击、沉默和其他方式来“谋杀”自己的点子
病症
惯于“谋杀”自己的创意
诊断
因害怕而产生畏缩心理
良方
自我疏离——摆脱怀疑,不偏不倚看问题
正念
远距离效应(局外人效应)
七种思维病表现形式及解决良方
总结与感悟
遇到问题直接给出答案、完全凭猜测做事、想得多做得少、遇到问题总是满足于最低标准或直接降低目标、完全排斥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方案、不自信,不断否定自己的创意和方案。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人人都有思维病,所谓的思维病也就是不能很好解决当前问题的思维惯性。
作者总结了常见的七种思维误区,并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七种思维误区分界线并不是特别明朗,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
没有绝对的事情,也没有特点解决问题的固定方案,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应陷入固化思维,仅凭一种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应该做那种提问、表述、假设、形成概念、测试和反思这一整套流程的创新者,并非那些拿来主义者。
表面看似问题的事情不是问题; 表面看似答案的事情不是答案;表面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世事无绝对,不自我设限、不预设立场,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找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效果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