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连咏絮才”的林黛玉,不仅生得标致风流,更是一身才学,更是首屈一指的大观园才女。从书中可知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过六七岁的样子,那么小小年纪的林黛玉哪来的一身才学?
林黛玉六岁时,贾敏撒手人寰,林黛玉从此没了母爱的庇护。而林如海不打算再续弦,林黛玉又是林家的掌上明珠。贾母念及林黛玉年小可怜,便命人来接林黛玉去贾府。林如海虽不舍得爱女离开,但是林黛玉去跟着外祖母生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林父又年事已高,念及至此,林父也是忍痛割爱送林黛玉去贾府。
贾敏去世时,林黛玉六岁,林黛玉自然要为母亲守孝一段时间,再加上从姑苏到贾府路上耽搁一段时间,由此推断林黛玉进贾府时大概就是七岁左右的样子。林黛玉一出场,就表现出了一个名门闺秀的教养和品味,更有她那卓尔不群的一身才情。
林黛玉进贾府,迎春、探春和惜春也一起出场,探春和惜春都比林黛玉要小,而且也已经上学了。文中交代:贾母初见黛玉,叫三姐妹过来相见说:“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而此时的林黛玉已经念过了《四书》。
原文中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林黛玉的一身才学源于林家不一样的教养方式。林黛玉作为贾敏和林如海的掌上明珠,林如海将黛玉当作男孩一样教养,让她从小就读书念字了。父亲林如海是探花郎,母亲是贵族千金贾敏,父亲母亲自然都是精于诗书的,膝下的爱女自然会受到父母亲的最直接的教养。
本就出身于书香门第,林如海又极其重视对林黛玉的教育,为林黛玉请的启蒙老师,一出手就是个进士。原文: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遂将雨村荐进衙门去。这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其馀不过两个伴读丫鬟。
林如海对爱女的教育可谓是高配中的高配了。给女儿聘教师是进士贾雨村,还有两个伴读丫鬟。纵向四大家族,还有谁家会为一个女儿的教育,有这种高配?由此可见,林如海对爱女的教育十分用心和重视。
相比之下,李纨就是最好的反例,金陵王家的千金王熙凤也是个识字不多的人。李纨也是出身书香世家,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家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书者。但是到李守中这里,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就没有叫女儿多读书“不令其十分读书”,不过是读些女训、女则、列女传之类。
李纨的家教和林黛玉的家教是不一样的,李纨的家教是要将她培养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她学的是三从四德和社会礼制的条条框框,虽有些才华,不过是看了一些书,而把书上的直接拿来用罢了。再看林黛玉的教育,林父让她读《四书》,又给她请老师,又有伴读的丫环,可见林父就是把林黛玉当成一个男儿来教育,所以林黛玉后来的作诗,既显示出了男儿的胸怀大气,又有女子的新颖别致。相信在林家,林黛玉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爱读的书,林父也都会欣然赞成的。
林父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又加上林黛玉自身的“聪明清秀”,所以林黛玉的读书进度条明显比众姑娘们快了一大截。冰雪聪明,学习能力有极强的林黛玉,自然成了小小年纪,就一身才学的姑娘。后文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偷看《会真记》,林黛玉一目十行,朗朗成诵,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林黛玉不仅能一目十行的看,还能复述,还可以拿来打趣宝玉一番。林黛玉在海棠诗社的表现,更是她才情逼人的最好表现。林黛玉的诗也能在众姐妹中脱颖而出。而且作诗对林黛玉来学一点都不难,还能深入分析诗的纹理,教香菱学诗。
天赋加学习,又有极好的家教,让林黛玉在中姐妹中脱颖而出。一身才学既是她的天赋,又是林家的良好的教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