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缺少活力和进取精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明朝上承宋元,尤其是生产力大发展的宋朝,但技术上的优势却没有转化为国力的增强。

明朝重修了万里长城,发展了运河系统、制铁业和御用帝国海军。但这些事业才刚刚开始就受到忽视:运河任其淤塞,军队缺乏新的装备,天文仪器缺乏管理,铁工场被废弃。印刷仅限于学术著作,没有用于广泛传播实际知识,更很少用于社会批评。纸币的使用被中止。因为得不到官方的鼓励,商人和其他企业家无法兴旺起来。有钱人宁可把钱用于购置土地和兴办教育,而不情愿投资发展基础工业。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被禁止。

再举一个海军的例子:

据记载,1420年明朝的海军拥有1350艘战船,其中包括400个大型浮动堡垒和250艘设计用于远洋航行的船舶。一些私人经营的船只那时已经在与朝鲜、日本、东南亚甚至东非进行贸易,并为带来收入。

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七次官方远洋航行

。但3年以后皇帝一纸诏书禁止建造海船,再以后一道专门敕令竟禁止保存两桅以上的船舶。郑和的大战船被搁置朽烂。

当时的时局可以作为一种注解:

明朝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资巨大的奢侈。而且明朝尝试过南下向越南的扩张被证明是徒劳的,代价很高。

于是开始收缩海军。

然而这些忽视与看似客观原因的背后是违背了当权的权贵阶层的意志。

1、对战争的认识

权贵阶层所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在战争方面具有保守性。根据儒家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发生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重视。

2、财富的越界

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是对权贵士大夫的冒犯。

在这种一心维护和恢复过去的复辟气氛下,技术上的"早熟"也没有阻挡生长上的"萎缩",而西方世界正创造着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