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上)篇中,列出来的题,有些读者会看不太懂。看不懂没关系,跳过题目,直接读后面的结论,也可以。
以前,我也写了很多文字,只是谈道理,谈方法,没有具体的知识和题目,总有种感觉,是在对着空气聊天,泛泛而谈,不接地气。有了具体的试卷,具体的题,得出结论来,或许会显得更合理,更让人信服。
接下来,我们根据对试卷分析的结果,来谈谈应对的方法。
六、难题的特点以及具备的能力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可以发现难题的一些特点:
1,几何与代数混搭;
2,解题步骤多,或计算强度大;
3,常考查空间移动和空间变形的能力;
4,有特殊的比较偏和怪的解题技巧。
要解答出难题,学生一般需要具备这样一些能力:
1,判断题目难易,做出取舍选择的能力;
2,较强的空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对定理推论和常用技巧形成自动化思维;
4,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平时该如何练习,才能拥有这些能力,考试时才能做出难题,才能得高分。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做题,做很多题,做很难的题——这就是题海战术。
但是,平时作业中的难题,你苦苦思索,做出来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考试中遇到,仍有可能花大量时间,甚至做不出来。
相反,即使作业中有些难题自己做不出来,搞懂答案后,对题进一步总结和回顾,考试中遇到,仍有可能轻松做出来。
七、分析总结难题的技巧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题,独立做,能够都做出来吗?
我自己的回答是:基本上都能做出来,但需要很多时间,有些题甚至可能要思考好几天。
有些学生,可能会说:能,并且能很快做出来,再难的题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这些学生是天才,有,但很少。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不存在方法。
也有的学生和我一样,做得出来,但费时很长;
还有的学生,自己做不出来,但一看答案,就能马上理解;
还有的学生,就算看了答案,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弄懂;
还有的学生,给了答案,也看不懂……
不同的学生,能力是不一样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有的学生是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却是事倍功半。但目前,大家喜欢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死做题。
于是,有些学生,花一晚上的时间,对着作业本上的一道题,使劲地想啊想,还是想不出来。第二天晚上,又继续同样的轮回。学生是在努力,但效果呢?
效率,信心,就在努力中变没了。
在尝试去独立地做几道难题以后,学生就应该明白自己的能力水平。水平高的,想怎么学都无所谓。水平低的,当务之急是想办法通过训练来提升基础能力,而不是一味迷恋于自己独立做出难题。
所以,在作业中,一旦发现有些题,思考了五六分钟,还没找到思路,不妨直接去找答案。
看懂了答案,并不算完。过一周后,重新回头来看这道题,这次能快速做出来了吗?不能,继续看答案。每周看一次,直到最后,一看到题,就能极快地把解题过程在思维中重现。
到了这种程度以后,再对难题进行分析、总结和针对性训练。
有些什么技巧呢?
1,整理难题本。
前面展示的那些题目,都是用自己的话重述了题意,解题过程,也是极为简略。
并且,针对大题的每个小问,都重新手绘了图形(虽然手绘水平不高),把要用的角都按解答中出现的顺序编了号,角相等的,标志也相同。这样,看到图,就能一下子看出整个思路。
整理错题本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专门拿个本子,把难题重新抄写一遍。
抄好以后,拿出来复习,只花几十秒甚至几秒,就能把一道难题的解题过程看明白。当然,这个“明白”的过程,大脑中会在电光火石间进行大量而又复杂的思维活动。
因为很快速,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所有的难题全部复习一遍,所以,可以想复习多少遍就多少遍。以前,很多题,在考试前,我都会复习七八遍,有的甚至十多遍。
2,把难题分类。
在很短时间内复习完很多题,不仅可以提升大脑的快速思维能力,还能更容易对难题进行归类。
对难题归类,既可以按题目涉及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按解题的技巧分类。比如说,哪些难题有抛物线;哪些难题涉及圆;哪些难题需要设未知数……等等。上面的难题中,就有两道出现了直角平分线,解法都是像两边作垂线后形成正方形。
对难题归类,既加深了理解,又巩固了的记忆,同时,还更容易在遇到类似难题时,举一反三地应用这些习得的解题技巧。
3,针对性训练。
针对性训练,目的是对常用技巧形成条件反射。
针对性训练,要围绕难题来展开,因为难题中包含一些高级技巧,会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例如,前面的难题中,有两道题都出现了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成等腰三角形的技巧,我们可以尝试下面这种练习。
通过练习,对结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对计算过程更熟悉、更快速,下次解题中,需要使用时,整个思维过程能够完全地自动化。
另外,把有共同解题技巧的题,放在一起来看,也会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并能在将来的题目中举一反三。
通过这样的总结和练习,以后考试中,遇到需要用到相同技巧的题,就能迅速想到解题思路,并且整个解题过程,也会变得快速、准确、自动化。
八、为什么没有必要自己做?
学生做不起的题,我的建议是直接看答案。有的家长或老师,可能会有异议:不自己做而去看答案,那学生的能力怎么能得到训练呢?
如果学生面对任何难题,都能在十几二十分钟内完成,自己做,那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学生能力有限,自己无论怎样也做不出来,那怎么办?就在那是一直思考吗?就去接受考试做不出来的结果吗?
即使学生自己做不出来,但只要能看得懂解法,只要能对难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考试中一样可以把难题做出来。
如果学生做作业要花很长时间,即使能做出难题,也没有必要所有的都自己做。假设有100道难题,自己做,花光所有的时间,可能也只能做出50道。直接看答案,并多次复习加总结,即使是100道难题,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并且学习过程更轻松。
以前,资讯不发达,学生能接触到的难题很有限,相应地,考试的难度也不高。现在,网络的普及,让所有学生都能低成本地接触到各种难题,原来的难题,大家都接触之后,就不再是难题,考不到人了。但新的难题又源源而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也许原来需要十步的就是难题,到了现在,至少十五步才能算难题;也许原来的试卷上只有两三道难题,到了现在,试卷上却会有五六道甚至更多。
仅凭初中的知识,可不可以设计出需要二十步的难题?可不可以设计出来需要三十步的难题?当然可以!可不可以设计出100道难题?可不可以设计出来1000道难题?当然也是可以的!
学生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难题的难度和数量,却是无限的。
所以,如果作业中有100道难题,学生能自己做出其中10道、20道,证明能力确实不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所有难题都凭自己能力去做。
而且,应付考试中难题所必需的能力,并不是做了难题就能获得,而是需要对难题的分析和总结后,才有可能获得。
直接看答案,然后对难题进行总结和归类,才能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看问题,才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真正把难题的技巧内化到思维中去,才能在将来做出更难的题。
再难的题,也无非是同样的知识进行反复组合而已。难题做到一定程度,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极微。无论学生做了多少道难题,无论做了多么难的题,数学水平,还是只是初中水平而已。
有些很难的题,如果能够独立做出,这样的初中学生,能力已经足够去自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了。自学更高级的数学,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打开能力的提升空间。
所以,难题对数学上天份极高的人来说,可能是甘之如饴,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真没必要全部都自己独立做。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