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一个平静的人,内心里其实聚集着巨大的能量。可能经历过荣辱,经历过死亡,经历过伤痛,可能内心断除了烦恼,看透了人生,可能境界已经得到了升华。就像古龙小说里的一流剑客,必然不是喧嚣、张扬的,而是内敛、沉着、冷静的。平静是一种精神特质,它似一汪清水、一缕青烟、一片绿荫,它是拈花一笑的顿悟和豁达。心中有静,必然是有所悟的,有悟方能宁静致远。
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通过修生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平静,进而升华自我。三国中,诸葛亮出山前,有人诵诗云:“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看破了这些,尘世之中,又有何物值得你我心乱、心浮、心躁的呢?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人为争名夺利而乐此不疲,劳己伤人,痛失自我。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谦谦有礼”的国人,如今却整日饱受道德的质疑。是何原因造成了浮躁的今日?是我们丢失了老祖宗建立并传承的精华,一种自我的提升。八条目中有五条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这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而如今世人关心的更多是后者。试问,倘若没有前者的基石,何来后者的伟业?没有平静的内心,何来孜孜以求的追寻?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世事的太平?
故《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方能养性,达到宁静的境界,才能净化心灵,坚守本心。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修身养性的目的是达到“静”的境界,而修身养性的途径亦是“静”。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亦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进而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
人生在世,难免要经历岁月的蹉跎和人生道路的泥泞,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芜杂之中保持内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会更豁然开朗了。
作者简介:郭兆龙,男,汉族,生于 1989 年,河南荥阳人,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师。挚爱诗词散文创作,风格多样,善从生活中攫取素材,感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