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泻心汤证
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跟甘草泻心汤。是同一个主要方剂结构作一个加减,差别不大。主症都是抓心下痞。服法都是要先用比较多的水煮到差不多六碗,然后把渣渣捞掉,再光煮那个汤,收到三碗。也是柴胡汤的煮法。和解剂的煮法。
胃闷而不痛,压痛不像陷、结胸病那么明显。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胃胀的感觉、闷的感觉,那就是痞证。即使有柴胡证汤,也应适用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拔掉柴胡之后剩下来的结构,不走少阳的柴胡汤。
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小阴旦汤的黄芩汤,那黄芩汤加味变成小柴胡汤,桂枝汤加味变成建中汤。
泻心汤,有一点像是半贴理中汤再加一些泻火的药,交通人的上热下寒的体质。调的是寒热升降。
拉肚子,水泻用理中汤,完谷不化、下利清谷用四逆汤。但附子理中汤治疗下利清谷不不好。用术药,热不到下焦。
大泻汤必用五味药。一号药芍药,二号药黄芩,三号药姜(或生或干),四号药大黄,五号药甘草。主轴药是黄连。小泻心汤就是一三,二四,三五这样的选择题,要泻心脏选二四,黄连、黄芩、大黄。泻脾汤,主药是附子,选三五,附子、甘草、干姜。小泻脾汤就是四逆汤,桂林本的四逆汤有人参。附子、甘草、干姜、人参四味药。
三黄泻心汤主症是心下痞。心下痞的症状跟结胸是很容易鉴别的,心下痞,按之濡,痞证没有很明显的压痛,只是按了不舒服。
如果喜欢按,可能不是痞证,不是热邪。热邪塞在上焦,包括上火、高血压、脑发胀等都用到三黄泻心。脉是关上浮大。
栀子汤,心火与肾水在膻中穴位置扛,让上下对穿而过。泻心汤系在中脘穴位置扛,补脾胃《金匮要略》17-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病机是除了心下痞,肚子很容易咕噜咕噜响,里面是有虚寒,还有痰。综合起来叫做呕利痞。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肠胃炎、浅表性胃炎、轻微性胃溃疡。综上所述:1.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2.心下痞,吃饱后会一直嗝气出来的—生姜泻心汤3.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甘草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