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英文单词感激(Appreciate)有两层意思:第一,对别人表示感谢,不把别人对你的好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它还有第二个意思,那就是增值。就像货币的增值一样,当我们感谢好的东西时,这些美好的事物便会增值。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当我们不感谢美好的事物时,当我们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时,这些美好就会贬值。就像一个种子,有阳光照在上面,它会生根发芽,而一直没有阳光,他就会死去。
我们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对我们的好,经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妈妈爸爸为我们洗衣做饭,接我们上下学,给我们看病拿药,陪我们玩,为我们担心,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直到我们长大离开,直到白了双鬓,皱纹爬上额头,直到说“天天盼着你长大,现在你大了,我也老了”,而做了所有这些也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父母。
桌上有排骨,我们会开心,桌上只有大白菜,我们会挑剔吗?桌上的大白菜好吃,我们会开心,桌上的大白菜咸了,淡了,糊了,炒过火了,我们会挑剔吗?还是我们会说,有排骨是理所当然的,好吃的大白菜是理所当然的。
不好吃的大白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先要买(如果不是自己种的话),买菜要看嫩不嫩,老不老,价钱合适不。把菜拎回家,红薯,玉米,萝卜,排骨,米,面,没有这个经历的朋友们可以试一试,这是个体力活,菜是很重的,妈妈的力气是抱孩子和买菜练出来的。然后洗菜,扔掉坏的,切菜,才能下锅炒。这时候忽然来了个电话,这时候忽然孩子哭了,这时候没注意走了一下神,于是菜就糊了。
面对这样一盘糊白菜,我们会说什么呢?
“我不爱吃糊的”,“谁谁家做的饭可好吃了”,“大家都买了新书包了,就我还没有”,“下次别再做糊的了”
还是“谢谢你,这挺好的。”
面对好吃的排骨,我们比较容易感恩。面对炒糊的白菜,我们会把不感激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因为它糊了,我怎么可能说谢谢,我不指责,我表示理解,谁都有炒糊的时候,这就可以了。是这样的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感恩的是这背后的汗水和劳动,即使是一盘炒糊的白菜,为它付出的劳动也是一样的,所以,下一次面对不可口的饭菜时,我们是否可以发自内心的说一声“谢谢”。
上一次对爸爸妈妈在心里,在嘴上说谢谢你是什么时候呢?是父亲节,母亲节,还是他们的生日?也许上班忙碌的已经忘记了他们的生日,也许忘记了之后会对自己说,下次吧,明年吧,就算我不说他们也知道。我们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他们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作为儿女,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感谢一个普普通通的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呢?感情是需要培养和用心呵护的,即便是与父母的感情也是一样。
玛法·柯林斯的故事
玛法·柯林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阿拉巴马州,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母亲是印第安人。尽管在充满了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长大,但玛法·柯林斯的父母一直鼓励她,对她说:“玛法,你将会有所作为的。你可以成为一个秘书。”父母之所以说秘书,那是因为秘书是一个带着种族和性别标签的女孩的天花板,是现实社会中她所能达到的极限。
玛法很聪明,很努力,她做到了,成为了一名秘书。但是几年之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教学,于是在得到教师证书后,她辞掉工作,在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犯罪频发,毒品泛滥,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上学的孩子看不到任何希望。老师们在放学后尽一切可能把孩子们留在学校,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在12岁加入街头帮派,也就不会接触犯罪和毒品。
玛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进教室,在上课的第一天,她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不要再抱怨老师,不要再抱怨学校,政府,承担起你自己的责任,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然后她把这些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她将目光放在学生的长处,培养这些优点。奇迹发生了,那些曾经被称为“不可教”的孩子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读莎士比亚,爱默生,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在十岁时便开始学习高中数学。
1975年玛法辞职,在自己的家中开设西城预备学校。事实上,在厨房里,最开始只有四个学生,其中两个是她自己的孩子。渐渐的,越来越多从公立学校退学的孩子们来这里上学。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玛法是他们走入街头帮派前的最后希望。但是,奇迹依然继续。所有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小学都毕业了,中学都毕业了,高中都毕业了,所有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并且毕业。对,就是那些“不可教”的孩子!
玛法几十年生活贫困,因为她的学生大都交不起学费。但是,她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的熬了过去。1979年CBS为玛法制作了15分钟的短片,她一夜成名。1980年11月,新当选的总统罗纳德里根打电话给玛法,请她做教育部长,玛法拒绝了,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1988年11月,新当选的总统老布什打电话给玛法,请她做教育部长,玛法再次拒绝了,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
我听了这样的故事非常感动。是什么让她改变了这些孩子呢?她相信这些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培养这些优点。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玛法不是好好先生,她尊重每一个学生但是非常严厉。
学校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给孩子们贴标签,这是好学生,这是差学生。老师们也会经常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走进教室,“这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或许,这个问题问错了,这个问题应该是:“这个学生好在什么地方?”
因为关注的焦点会创造我们的现实世界。
“是不是好学生?”那么我们创造的现实世界就是好学生和坏学生。“这个学生的优点是什么?”那么我们创造的现实世界便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培养他的强项。于是这颗种子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父母
同样的,作为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问题是“是不是好孩子?”,那么我们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什么呢?
假设答案是好,那么我们会安于现状,不会有任何改变。
假设答案是坏,那么这个孩子就像上面玛法的故事里的孩子一样,是“不可教”的。
如果我们的问题是:“我的孩子好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用心去观察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这颗种子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很多成功的人都说过,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很重要。
企业
同样的道理,关注的焦点制造了我们的现实世界。
“他是不是一个好员工?”→“这个员工的优点是什么?”
“他是不是一个好老板?”→“这个老板的优点是什么?”
亲密关系
“他是不是一个好丈夫?”→“丈夫的优点是什么?”
“他是不是一个好妻子?”→“妻子的优点是什么?”
自己
“我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我的优点是什么?”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每一个人都是那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那棵凌云木。如果小时候我们没有得到老师,父母的滋养,那么现在没有人会阻止我们发现自己,培养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提高自己的弱项,人培养自己的强项要简单得多。把自己的缺点从-10分提高到-4分,要比把自己的强项从4分提高到40分难不知道多少倍。让爱因斯坦去跑百米是暴殄天物,让博尔特去研究相对论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成果。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你自己,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