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生死缘(小说连载)之九
王汉文
十五
童大志从广西凭祥名正言顺地将童爱华接到了湖北罗田县,童爱华也合理合法地落户到了童家。尽管如此,童家人依然对她怀有戒备和排斥的心理。
首先是政治上的:尽管童爱华已经入了中国国籍,但经历了太多政治运动的童父始终对童爱华不信任,并仍然怀疑童爱华是越南派来的特务,他害怕有一天童爱华又会给他们平静的家庭生活重新带来不幸和灾难,他时刻警惕着她,远离或回避着她。
其次是生活上的:童大志一家5口人仅有2亩良田,人平均本来不足半亩,如果再加上个童爱华,每人就只有3分多田地了。除了土地不够分配外,童家的住房也因此而变得拥挤和狭窄起来。童家的住房建于六十年代末期,是一个土砖加木梁搭建起来的黑布瓦矮房。房子共有三间卧室和一间堂屋。童爱华未进童家之前,童大志是与弟弟共用一个房间的,童爱华进了童家之后,童大志的弟弟便只得睡到堂屋里来了。因此,童大志的父母及弟妹都对童爱华十分冷淡,甚至还常给她以不愉快的脸色看。
童爱华的到来除了在政治上给童家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在经济生活上给童家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增添了负担以外,她的一些异国风俗习惯也确实让童家人接受不了。童爱华生长在热带地区越南,她非常怕热。她喜欢打赤脚,穿拖鞋。尤其是到了酷暑时节,她甚至只穿着件胸罩或短背心在家里做事和休息,有时热过了头,她便连胸罩和背心都不穿,像童大志一样打起赤膊来。她的这种习惯在越南是很正常的,但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极不雅观和有违伦理道德的。为此,每到天气酷热时,童大志便不敢出门,他怕自家人看到了童爱华的坦胸露背,更怕外人因为不理解童爱华的习惯而想入非非或戳他的脊梁骨。于是这般,童大志便不得不坐到门口的石头坎子上去,背对着屋子向外望风,一但有来人他便咳嗽几声,通知童爱华躲进里屋或赶快穿衣裳。然而有一天,童大志因守望多时没有发现异常现象便到茅房里去小便。不料正在这时,他的弟弟回来取犁耙,并楞头楞脑、不哼不哈地一头撞进屋来,正好看见嫂子上身一丝不挂地坐在堂屋里乘凉。小叔子一时惊呆了,张大的嘴巴和眼睛都定了格,双脚更是像钉子钉了似的无法移开。童爱华看见小叔子,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她只是转过身去,将背部对着小叔子,然后轻声地问小叔子回来干什么?小叔子语无伦次地说:“我…回来…取…取犁耙。”就在这时,童大志小便回来了,他一见弟弟傻楞楞地望着嫂子,便大声呵斥弟弟:“还楞着干嘛,快滚!”弟弟被吼糊涂了,一扭头,犁耙也未取就跑了出去。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童爱华心里明白要想让童家人一下子接受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她与他们肤色相同,但她毕竟是外国人,而且是曾经在战场上拿着真枪与中国人战斗的敌国人啊!童爱华十分理解童家人,她知道童家人对她有不好的看法,但她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她只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童家人及外人对她的不好看法。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与童大志生活在一起——为了爱情,她背井离乡;为了爱情,她改姓更名;为了爱情,她历尽千辛万苦;为了爱情,她牺牲了一切。
童爱华本就是一个大山里长大的孩子,虽然她是女人,却有着大山一样坚强的性格,更具有中国妇女同样的美德: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她不要童家一分田一分地,自己到大别山的山坡上去开垦荒山,种植小麦、红薯和高粱,同时采摘一些野蘑菇和野山楂等到集镇上去卖。她还在屋后用石头垒起了一个猪圈,养了两头肉猪和一头下子的母猪。母猪一次就下子十只左右,童爱华留下两只,其余的全部卖给别人喂养。
一年过后,童爱华凭着自己的勤劳攒起了近2000元钱。于是她与童大志商量,他们要自立门户,要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爱巢。
十六
树大要分叉,人大要分家,童大志在家是老大,家里的房子本来就不够住,如果他与童爱华再喜结爱果,那他的妹妹和弟弟到哪里去住呢?童大志赞成童爱华的提议,但2000元钱又哪里能建房子呢?
童爱华说“山上有的是竹子和茅草,我们只需一些木料和木板就行了。”
童大志笑了。他知道童爱华说的是按照越南的习俗建个木板矮平房——在地上打四根木桩,木桩四周钉上木板或围上竹篱笆,屋顶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茅草就行了。但中国不是越南,两国的气温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越南,最冷的时候仅穿一件毛衣;而在中国,穿了毛衣还得加棉袄、大衣。如果真的按照童爱华的天真想法做个木板矮平房,不说顶不住三九严寒,就是一阵西北风刮过,恐怕连屋带人都一起掀走了。
童爱华明白了两国不同的国情之后,她更加吃苦耐劳了。她除了每天正常的劳作之外,一有空就到山边去挖土和泥、砌土砖。砌土砖得宜于她在越南时的监狱生活,因为她在坐牢时就是做红砖苦役的。虽然没有砖瓦厂的设备,但她的泥土和得烂熟;虽然没有经过锻烧,但经过了她的摔打,因而每块砖晒干后也都硬结如石。每当她披星戴月做完土砖回到家里时,她都几乎变成了一个泥塑。
童大志也不怠慢,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开车运输,直到满天星斗时才回到家里,还经常拣一些别人洗石灰膏而丢弃的石灰渣带回来,渗在童爱华砌砖的黄泥土中。
童大志与童爱华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回到家里两个人都象散了架似的不能动弹。待他们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童爱华便心疼地端来热水给童大志洗脸、泡脚,然后双双躺在床上去,互相捶背、按摩。
童爱华在为自己的爱巢而努力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童家人和邻居们,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她都会竭尽全力去做。他们的一位邻居在她的影响下也养了一头母猪,母猪第一次下子是童爱华帮助接生的。当母猪第二次下子时正是一个三更半夜。那天童家人睡得正香,忽然被不停的推门声吵醒。童父高声问是谁?没有人回答。童家的女人都吓得将头蒙在被窝里。过了好长时间,门终于不响了,于是童大志与童父一起拿着手电开门查看,才发现是邻居家的那头母猪又要下仔,自己跑上门来找童爱华接生来了。
动物都对童爱华产生了信任,童大志的家人及乡亲们还会对她有偏见吗?1986年秋天,当童大志、童爱华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动工做屋时,童家人及乡亲们都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他们的爱巢顺利落成时,童爱华欣喜不已,亲自爬上爱巢屋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放起了万响鞭炮,并在屋顶上向亲属和乡亲们抛洒糖果和印有红“喜”字的饼子。
童大志与童爱华共筑的爱巢座落在大别山的石壁之下,距离爱巢200米远处,便是水清鱼跃的天堂寨水库了。爱巢落成后,童爱华又用石头在屋前围起了一个大院落,童爱华说:“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向往那样的生活。我准备在明年开春时节,在大院里种满桃花树和橘子树。春天,桃花盛开,姹紫嫣红;秋天,硕果累累、橘香满园。那时我们的爱巢将会成为一个‘春华秋实’的世外桃源啊!”
1987年1月1日,童大志与童爱华的婚礼在他们新建的爱巢里举行。童爱华还宰了一头猪,亲自下厨做了十几桌酒席,以此表示对童家人、乡亲们的由衷感谢。
两位历经战争苍桑、充满传奇色彩、饱受生活磨难的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1987年秋天,他们结出了第一个爱的果实——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年半后,他们又结出了第二个爱的果实——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