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点的不同
示例一:
1.出示:《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话
“现在,下来。”
“要吃晚饭了。”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听我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出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很好。”“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发现:爸爸说的话都是用的句号。
质疑:如果是你写,当“我”处于那样危险的境地,爸爸的语气应该用句号吗?作者是不是用错了?
讨论:突出父亲的淡定和冷静,也看出这是一位智慧的爸爸。假如父亲焦虑、着急、暴躁,很可能加重孩子内心的恐慌,后果不堪设想。面对那种危险境地,父亲内心不可能不担忧,但逗号和句号的运用,让我们想象到父亲是怎样克制自己的焦急,让语气那样温和,那样暖心,这又是一位父亲最大的长处。
2.出示“我”的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看到了。”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然后找到了。……我照做了。再一次,我做到了。
发现:开始用的都是叹号,后来用的句号。
体会:表面上是标点的变化,实则是作者内心的变化。从一连串的感叹号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极大的恐惧和绝望,而这也是一个体质瘦弱的孩子自然的反应,随着父亲平静的表达,具体的指导,孩子焦躁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于爬下悬崖越来越有信心。孩子内心渐渐不再想害怕的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一步步去做,这正是一个智慧的父亲最想看到的结果。
二、词语的相同
比较不同文章中的“我的”,谈谈作者写作目的一样吗?
示例一:
1.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过渡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发现:两次用“我的” 。
质疑:“蟋蟀,覆盆子,木莲们”是我的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我的”?
体会:这些东西都是百草园的,也无非是些小虫,小果,小植物,都是不起眼的,在大人眼里,它们都是不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它们却给小鲁迅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在他的心里,它们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更成为将来最美的回忆。为了表达对它们的那份喜欢,那种依恋,作者故意加上“我的”,突出我对它们的珍视。
示例二:
出示:《散步》中句子。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母亲老了……我的儿子还小……”
发现:多次用“我的”。
质疑:没有“我的”这个词,影响读者的理解吗?删掉“我的”可以吗?
用意:体现我内在的责任感。
强调我的使命感。
让读者感觉他在家很有地位。
他作为男人,一家之主,他要尽到的担当。
看似重复啰嗦,实则有意为之。通过多次重复,让我们看到一个有担当,有爱的男人,更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人之间那种和谐温暖的氛围,这也正是作者大力倡导的家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句子的重复
示例一:
出示:《走一步再走一步》句子:
1.“……这个你能做到”
2.“……这是你现在做的”出现三次。
疑问:去文中找到相应的前提,什么情况下父亲说的话?为什么他这样说?重复出现是不是显得啰嗦?
回答:——父亲首先给孩子以信心,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并表达那份充分的信任。
——先看这三次出现的情境:
“这就是你要做的。”
(1)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
(2)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3)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
梳理过程:左脚踩石头——移动右脚——送来左手,抓住树干
重复语句:给孩子指导自己每一步该做的,能看出父亲步步为营的指导方法,多次强调“这就是你要做的”,具体又明确,每次该做的不同,但每一步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石,父亲传递给孩子的是具体“做”,而不是恐惧“想”。这样,让绝望的孩子慢慢自信起来,只要一步步去做,就一定能脱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