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曾几有诗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这里叙述的便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之一,大暑的特点。
大暑,乃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于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雨量充沛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即每到大暑时节,第一种症候,是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这是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造成。二候则是说,由于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第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节气,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首先,入睡时间应以晚些为宜,此时一天的暑热时期已过,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而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些,因为天亮的时间比较早,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其次,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适当补充水分。
到了大暑时节,持续高温天气,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所以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
而在饮食方面,因为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所以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运动方面,大暑节气前后,应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以避免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时间以早上或傍晚为宜,地点以公园、湖边等树荫下的阴凉地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