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语也。万物皆有各自的物语。万物相互通达,皆靠语意。语意的本质是信息。万物有万类,语意表达、传递的信息也有万类。人类有语意,日月星辰、山川湖泊、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等皆有其语意,只是我们人有自身的局限,对它们的语意知之甚少,甚至不知罢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力不断进化,人知物意,物知人意,万物语意通达的“度时代”必将到来。
人类之文明,首要在言语之意文明。言之有度,乃人类文明之本。言之有度,乃人际关系和谐之本、世界和平之本。言之无度、过度、失度,是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乱之因、乱之相。因言获祸、因言致乱、因言致矛盾冲突乃至战争败亡的案例不胜枚举。是故,言之度,不可不察,不可不觉。言之有度,乃圣人之道、君子之德、度者之智、万众之福也。
老子作为得道之圣人,其《道德经》言辞有度,示道明德,千古传颂。我以度学视之,老子对世人所言所语应当有度,多有提醒。今我释其本意,今人后人乃至新新人铭记之,必因言有度而得大和,因言有度而得大力,因言有度而得大成,因言有度而得至乐,因言有度而得厚福。推而广之,家国、世界将因言有度而和合美满。
言之有度,其一:所出之言,以善为源。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善”是“道”的本原性品质。一个具有如上善若水品性的人,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他所呈现的外在表达都是“善”的。这当然包括他说的话。老子认为,这样的人是接近于“道”的人。换言之,一个人要达到接近于“道”的高度,使自己的人生处于幸福无忧的状态,说话要讲究“善”而避免“恶”,是必须把握的度。
《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这里,老子临别送给孔子的不是钱财,而是良善之言。孔子也因听进去老子善意的提醒,从中受到启发,改进为人处世之道,跟随者越来越多,事业越来越好,由此可见善言之可贵。能够听到善言,听得进善言,就能够为成功与幸福注入宝贵的能量。
物质财富的富足不是天下所有人都具备的,但天下所有人都有一张嘴,都可以随时随地很容易说出善意的话。善意的话对听者是精神财富,相比物质财富更具有持久的能量。当你遇到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有时候一句良言就足以点燃其重生的希望之火。当你把蕴含“道”的良言智慧传于自己的孩子,可能比你将财富传于自己的孩子,更有利于家族持续繁盛。
善言的反面是恶言恶语。恶言恶语,伤人伤己。心中无度,口出恶言恶语者,虽逞一时之快,但如覆水难收,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又增长了令人厌烦憎恶的外力,减损了自己的磁力,终究使众人远离,不受欢迎,这实在应当避免。因此,出口成言,不可不慎,不可不以善为度。
言之有度,其二:所出之言,以真、诚、信为本。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第十七章云:“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云:“希言自然。”
在老子看来,可信的言语绝不是浮躁华丽的,而是淳朴、自然、真实的。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轻诺必寡信”(《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道理,他说话是很慎重的。他不尚空谈,实事求是,老百姓听了,觉得很珍贵,也很自然。
在现实中,抑或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中,那些缺乏以事实为根据的轻言妄语、假言虚语、花言巧语者,虽然可能一时蒙蔽他人或众人,但其缺乏真与诚的特质,终究会显现空虚无益、不足为信的伪君子败象,自陷被动,自取其辱,自得孤立之苦果。失真失诚之言,当戒除。戒除之法,在于心诚自然。
言之有度,其三:所出之言,以和为贵。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五章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云:“柔弱胜刚强。”
在老子那里,平衡对万物的存在具有普遍价值。万物阴阳平衡的本质是“和”。在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任何一方表面上看似显得“柔弱”,实际上是在克制“刚强”,这种“柔弱”是达到平衡的隐秘的智慧和力量。同理,说出来的话,看似力度不强,比较柔和,实际上很有育化力、影响力,显示出说者具有对局面的自觉把控能力,显示出说者具有很高的智慧。在老子看来,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为贵,“和”才能带来万物的平衡与兴盛。如何达到“和”?老子给人们提供的方法是“守中”,而“守中”的灵魂是避免极端化。
现实中,许多人往往欠缺理性、有度的思考,言辞话语极端过度,居高临下,无端无休止指责、谩骂、攻击,导致失度失控,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祸端,实在悲哀。坚守以“和”为贵,以言语中和为度,必享美美与共之果。
《道德经》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承认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和”的达到,是在动态之中的。对于那些失去理性、失去公义、无理取闹的极端言词者,做出适度反击,是十分必要的。以正义之言进行适度反击,是为了引发众人的觉醒,催化、汇聚正义的舆论导向和正义的力量,平衡、抑制失度者的狂妄。在正反相济中,在更高的矛盾运动中,达到更高的积极平衡,实现积极的动态之“和”。这是对言词之度的高级把握。这一点,也应当予以强调。
言之有度,其四:所出之言,以与时俱进为上。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yì)之相视 ,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这里,老子分析了周游列国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那些国君接受的原因。老子认为,孔子的言论主张是“先王之陈迹”,是陈旧落后的,如同“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同时老子也看到“夫迹,履之所出”,孔子的言论主张落后于现实的实践需要。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xiū)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之统纪于后世。”
虽然孔子心怀以王道匡正天下的社会责任,但毕竟在霸道盛行的大环境形势下,希望以霸道称雄的各诸侯国君怎么能放弃霸道而选择仁道作为治国方略呢?因此,老子建议孔子应当遵循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和现实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言论主张。老子主张言论思想要克服僵化陈旧,与时俱进,尤其要适应当下的社会实践需要,对今人和后人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历史毕竟是过往,人类毕竟要向前发展。人类的思想既要继承历史中的有益成分,还要根据新的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发展。活在过去,体现着对生命本源的坚守;活在今天,体现着对生命现实意义的追求;活在未来体现着对生命的价值亮度的期盼。三者的统一体现着人生的境界与幸福指数。人们的言语思想同样在三者的统一中才能达到最佳的平衡。无论如何,与时俱进对今天正在发生的一切具有根本意义。因此,立足今天,放眼未来,以创新性思维,发出与时俱进的心声,是应当把握好的重要尺度。宁做新新人,不做守旧徒;宁发新新言,不发落后语。此乃生命欣欣长春,家国持续繁盛之道也。
言之有度,其五:所出之言,以蕴含智慧为优。
度学智慧在黑白灰度的统一之中。言之有度,在黑白灰度之中。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里,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表达的都是智慧用语,是“微明”的,是若明若暗的智慧。
凡成事者,必有智慧在其中。智慧之本在黑度、白度与灰度的统一中。我说的话,可以面向任何人。言语之意,无论谁听了,都很明白。换言之,我所言所语要表达的信息是公开的,这叫白度之言。我说的话,仅面向我的知己或我认为有必要的人,言语之意,仅仅我的知己或我认为有必要的人明白,除此之外的人是听不到的。换言之,我所言所语要表达的信息是不公开的,带有保密性质,这叫黑度之言。我说的话,其本意只可悟,不可传,是“微明”的。我并非明确表达我要传递的信息,但听者可以心神领会。这叫灰度之言。什么话该说(白度),什么话不该说(黑度),什么话处在该说和不该说之间(灰度),是很讲究的,以所处的环境和对象不同而不同为适度。话说出口之前,要度(duó)一度(duó):这个度(dù)该怎么把握?是黑度之言、白度之言,还是灰度之言?首先要心中有度。
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企业的商业机密、国家的机密,这是黑度,不可以用白度、灰度之言言之。若是愿意将有益之信息分享给众人,可以用白度之言言之。若在特定情况下,仅仅让知己朋友明了,以便彼此心知“度”明,可以用灰度之言言之。黑度、白度、灰度之言统一于具体的事。要根据具体的事、具体的对象、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作出适度选择与变化,不可机械僵化对待。
大凡是人,有友有亲,有家有国,人性难度亦可度。关键在心中有度,持度守正,把握住言之黑度、白度与灰度之界限,适度而言,方可趋利避害。
老子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又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老子的本意是说,人都有自动创生的自然自化本能。对人的教化也当尊重人的自然自化本能,能够认识到无言的教化与无为(遵循自然规律的另一种积极有为)的效益,那才是有智慧的人。
在现实生活会中,有时候对待言辞失度者,评说比不评说好,给人以自我反思、自我领悟、自我修正、自我觉醒的空间,反而更有利于提升失语者的境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也是对言之有度的智慧性把握。反过来,言辞失度者也要高度重视、深思为什么自己的胡言乱语没有得到回应,充分意识到其中的玄机,及时进行修正,以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老子的“不言之教”是言之有度的高级智慧形态。“不言之教”作为教育方法,尤其作为尊重个性化成长、培养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智慧方法,对家长教育子女、教师教育学生、治国理政者管理社会,有一定的智慧借鉴意义。若此,也是可以达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佳境的。
本文作者李云飞系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其在传承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学的基础上,萃取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精华,创立了度学,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代表作有度学专著:《度:1+1=1》、《度家·度语》、《度学》、《度经》、《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书法专著《度风竹韵:度知度体书法字库》、《度体书法教程》、《度学句典》、《度知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