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很熟悉,初中的时候就背过。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好像就是这么有趣,应该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学到,等到吃了亏才会想到这些原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像这三句话一样,其实这三句话简直就可以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终极秘籍。
其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东西然后经常按照学的去做,不是很好吗?
这是个反问句,说明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做到学而时习之,可能很多人做到了学,但是没有做到“时而习”,当然,还有很多人压根就没有去学。
现在是一个学习焦虑的时代,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性,学习好像变得很方面,但是对于那些“精明人”来说,也更便于他们去贩卖学习焦虑,好像只有一只学习,一刻不停息,才算是有进步的可能。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学而不习,知而不做。
甚至,有些人患上了学习焦虑症,只有当他们一只处于学习的状态时,他们才能安心,要不然就处于焦虑之中。
这明显不正常。
其实,问题的关键还真不在于你学到多少,而在于你能够多大程度上把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其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看你,这不是很快乐的吗?
同样是一个反问句,这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有人认为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们,我们并不是很高兴。
这里面我们不要对有朋自远方来做狭隘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有朋自远方来其实是在像我们传达一种对于身边朋友的一种看法,就是我们要乐观地对待身边的朋友,或者扩大范围,乐观对待身边的人。
比如,对待朋友,对待同事,甚至对待一个你在机场候机大厅刚刚认识的一个人。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身边的人是非常苛刻的,甚至对于刚刚认识的一个人是非常防备的。我觉得这种态度其实是对人性非常悲观的,对人性悲观的人对生活其实也不会乐观,自己活得也不轻松。
所以,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有朋友来看咱,多开心的事;多认识了一个朋友,多开心的事!
如果说这第二句话说的是对于别人的态度的话,那第三句话即使在告诉我们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你,不了解你,甚至误会你了,你并没有生气,这就难道不是君子吗?
好家伙,这个其实挺难的,真要做到了也真算得上是君子。别人没有真正的理解你了解你而且误会了你,你会不生气吗?其实不生气还挺难的,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但是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有,而且我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人,大家仔细想想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肯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少,因为“人不知而不愠”很难做到,但是做到了就真的很厉害,会给别人带来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处理好大部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有时候,当别人不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甚至误会我们的时候,解释是没有用的,那怎么办,别生气,交给时间,时间会给出答案。当时间给出答案的时候,当大家都明白的时候,其实你之前的不解释不生气不抱怨会给你增加更多的人格魅力,相反,如果你当时生气了据理力争了,别人不一定能接受你的解释,还显得你斤斤计较。
有时候,气魄和胸襟别比急着解决问题,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