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是7月20号知道录取结果的,7月31号拿到录取通知书的。
知道录取结果的时候,就开始幻想通知书的到来。印象里我在网上录取通知书查询了不下五十次,可见当时是多心急。
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般都是用EMS寄的,所以要查录取通知书的话可以去中国邮政速递官网查,只要点击那个录取通知书查询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以在支付宝生活号EMS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查询,或者微信关注EMS公众号也可以在那查询。
当时等通知书的时候那真是等到花儿都谢了。一方面因为有几个同学老早就拿到通知书了于是产生对比,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急切的心情。
当时刷QQ看点,看到高校通知书大集合之类的文章。
最牛的莫过于清华的3D录取通知书了,18年全新改版升级,原有的录取通知书配上了印有清华大学校徽的紫色外壳。打开以后,一座手工拼插的立体“二校门”便徐徐展开。
记得这件事直接上了热点,下面一帮评论,“我最近是有点飘了,连这个都敢点进来。”
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是手写的,收到时还有淡淡的墨痕。
2007年至今,陕西师范大学已坚持手写通知书12年。在情怀和责任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师大人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书写录取通知书队伍。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也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有感恩母校、传递爱心的校友,还有雷珍民、庞中华、钟明善等校外书法名家。
最土豪的是深圳大学的通知书,它直接改变了通知书形式——深大盒子。在原有的录取通知书基础上叠加了明信片、地图、行李贴、T恤等迎新礼,实现了录取通知从一张纸到一个盒子的进化,也让深大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创新使用盒装录取通知书的大学。
盒子里有象征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一枚校徽,一本小白手帐本,一支定制笔,一张木质明信片,新版VR眼镜,行李条等。
当然厉害的是VR眼镜,戴上能快速浏览校园,果然有个马化腾校友就是牛逼。
看到网上各式各样的通知书,焦急的心情进一步蔓延。
从一开始查没有寄件信息,到已从苏州发出,再到南京,再到南昌,再到上饶。我骂了一句,“我靠,直接从苏州寄过来不是更快吗?”
我高三上学期填的录取通知书地址是在一中的左邻右舍,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就这么直接填了,或许是以为送到县里比较快吧。
通知书派送的时候在31号,那天中午在喝酒席,吃完后,就走了,打算去拦截那个派送通知书的。
打了个电话过去,在将军庙,于是骑着电瓶车赶去那里。那里有点挤,我慢慢行驶,看到EMS派送的三轮车停下来。
派送的人可能去送件了,我就在旁等着。
十分钟后,那个人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我说我来拿录取通知书的。
他叫我拿出身份证,幸好老子随身带着身份证,于是从包里拿出给他看。对比了一会,记不清有没有签字,就让我拿走了。
他问,“不是填在学校左邻右舍的嘛!这么着急干嘛?”
我说,“我马上就要回家了,再来拿麻烦。”
于是,骑着电瓶车赶回家。
略微失望。苏大的通知书做得很不走心。
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张一卡通,一张交行卡,一份新生手册,一张家庭情况调查表,咦,还有什么的?
额,好像又没有什么。就是这么简单。
果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早知道报深圳大学算了,好吧,开玩笑了。
通知书写着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学院和专业,以及将要到哪个校区报到,一卡通上的照片是高考时拍的,也是高考准考证上的照片。
这两件东西,意味着你是一名大学生了,一名即将去往陌生城市的新生,而之前的高中学习生活也因此落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有些通知书上印着高校的大门,有些印着学校的图书馆,也有些印着整个学校的鸟瞰图,上面的图案,将会是是我们四年最熟悉不过的地方。
打开通知书,我们会想起高三时挑灯夜战的自己,想起了高考时隐隐紧张的自己,想起了查分时焦虑的自己,想起填志愿时犹豫的自己,想起查志愿时等待的自己。
而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所有都已成为了过去,而未来的大学生活正等待着自己,我们是一名即将奔赴象牙塔的大学生了。
有一个同学说,他们学校通知书发出去了,结果校长换了,于是急忙收回来,改掉名字,等了好久才拿到通知书;
也有一个同学说,录取通知书拿到的时候我才相信自己被录取了,网上查询的结果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相信。
通知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告知我们被录取了?
不是的,它承载的是对过去努力的自己的一种肯定,是对现在自己的一种嘉奖,对未来自己的一种期许。
就像文字从屏幕落在纸上,是一种仪式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自己将要去哪里了。
当过了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翻旧物时偶然看到褪色的通知书,那种触动,或许是最大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