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周关于自控力,反复听了四五遍,在不断修炼和不断破功中提升!
不过,还是很庆幸开始学习心理学书籍,刷新认知的感觉真的很棒!
学习这些是因为我不仅仅想做个好妈妈,更愿意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方向决定行动,理念走在行动的前面。
我一贯的理念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出现在理解背后。
如果我们并不能够理解一件事情的话,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亦然不同,但是孩子写作业爆发的那些矛盾,我想提醒一点,把自己的注意力焦点从“把作业完成”、“把事情完成”、“保持这个状态很完美”,从这个事儿的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
也就是说,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把你的注意力焦点变为让孩子达到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去关注“我这样子跟孩子交流,他目前的精神状态好不好呀?”那他接下来他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把焦点从作业上转到孩子的精神状态上,其实你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你的体验和感受是会非常不一样的。
第一个小贴士:孩子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有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想法,如果忽略了这一切,那么一切教育目的都是无法达成的。
让父母不断地了解自己,也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
什么是自控力呢?
自控力就是让人得大脑产生出的一种理智,它会抑制人得很多冲动,让人不去做哪些冲动的事情,也会推动人去做一些可能不那么想做的事情。
自控力就是用意志力去告诉自己,做那些应该做的事儿。
让孩子达到有自控力的状态,能让他自我管理去进行很多事情,不管是生活中的自律,还是让他自己好好学习,可能是很多父母都希望达到的。
但是有关自控这件事背后,就有我们很多不了解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自控必须先有“自”再有“控”,控制不等于自控!
父母很多时候希望达到一个所谓的自控或者自律的状态,其实是一个机器人的状态---父母设定好了每天应该干什么,孩子就照这样去做。那这其实是我们父母希望达到的,控制孩子达到的状态。
可是实际上一个自控的人,不是说只是听到命令,“别人告诉我要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真正自控的人,他一定是在自己意识主导下,去做这些事情,那才是一个自控的人。
所以有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父母的关注点就是“这件事情本身的完成”、“这个时间表本身的遵守”,或者“为了完成这件事就控制孩子去完成”的话,那其实最后导致的结果反而使得孩子的自控力没有得到发展。
自控力的发展受限需要自我意识。
没有自我何来自控呢?自控是大脑内部的操作,孩子需要自己的大脑说“我想学、我要学,我现在应该学!”,然后用这样的意识去控制自己大脑中的其他部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大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的话,就没有体验到自我,是永远达不到我们父母要求的一个自控状态的。
自控的第二个原则:自控和压力是死敌!
在压力状态下,人是难以自控的---压力状态下,会激发一个人的应激反应。而在应激反应下,人是”走身体而不走脑子”的,那“走身体而不走脑子”让人产生很大的抵抗情绪,大脑也进入了一种无法思考的状态。而且压力会使得一个人身心俱疲,就更加没办法进行一些有困难的、需要自控的事情。
真正的自控是要在一个身心平静、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大家维持一个良好的能量水平,通过聚焦能力,在完成那些需要自控完成的作业题。
所以这就可以看到,当父母施加压力说,“你必须要在8点半完成多少道口算题!”用这样的压迫督促孩子时,孩子激起的反应反而是全身心的应激反应,是情绪和抵抗反应。这种情况下,孩子反而是没办法进入道真正的自控状态。
第三个原则,自控会有限度,需要放松和休息。
这也是经常会被父母忽略的一条原则,就是孩子在精神高度集中的自控状态下,真的会非常疲惫!尤其是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需要聚焦整个身体的能量去让自己集中精力去做。这种情况下,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时,很可能已经精神非常疲惫了。
而父母很多时候会着急,说“你放学回来先写完作业再玩不好吗?那你哪个时候玩多开心啊?”
可父母忽略的是,一个人再精神疲惫的状态下,是完全没办法进行自控的,写作业的效率反而是非常低得。如果是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孩子可能花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写完作业了;相反,孩子在精神疲惫的状态下,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可能花上两三个小时都写不完,最后效果还很差。
而让孩子重新自控,进入一个非常良好的自控状态,其实真正需要的是休息,是全身心放松的那种休息,还不是父母在孩子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说“你只能休息五分钟,看五分钟书,然后就去写作业”,这样,孩子扔处于精神很紧绷的状态。
让孩子真正彻底的放下焦虑,是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很自由自在的待一段时间,把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让呼吸、节奏、身体能量都恢复到一个非常轻松平静又饱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再去集中精神写作业,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就是关于自控力的三个原则,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三个原则。
带着这三个原则,我们来看看最开始“写作业导致崩溃”的一个情景,我们会发现,父母的关注点如果就是在这个事情本身的完成,比如说“必须在八点半写完作业!”或者“必须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或者是必须要达到什么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那么父母可能会为了达到这件事本身,采取陪同、监督孩子的方法,可这种高度控制孩子的状态持续久了,其实不利于孩子产生很强的自我意识,更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控力。
第二点,压力和自控是死敌,这个对我们的影响就更大了。
我们有时候去吼孩子“你再不写作业,我就要把你怎么怎么样!”,当你这么吼得时候,孩子感受到压力,就更加没办法自控了,整个身体的血液都涌到身体上,而不是大脑里面。
第三点,我们需要让孩子真正的能够放松下来,进入一种自在的状态,孩子才能够充电,这种情况下才能为更好的完成作业做准备。我们需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去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去玩儿!玩儿本身是对孩子非常好的充电。
那这三条原则对父母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脾气会失控,也是因为我们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给自己制造了非常紧绷的作息表,让我们自己非常疲惫。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结果的过于关注,和我们过于紧张的生活都有可能使得我们失控。
因为,首先也得对自己好一点,跟孩子在一起时,尽量可能只在意其中一小部分事情,更多的时间让我们可以轻松下来感受,而不是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身心放松,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达到合理的自控。
这就是今天的一点内容,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起了冲突,使得孩子更加没有办法自控。
希望父母真正花心思,思考自己的放松状态----真正能够身心舒展的自我状态;这种放松的自我状态其实是我们要不断地回到自己内心,会和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联系的非常紧密。
需要父母去关注的是:孩子放松的自我状态,以及在孩子自己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去做的事情。它涉及到人得内在自我,只有体察到一个人的内在自我,才能更好的做到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