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跑完5公里,那个骗了自己30年的谎言突然崩塌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跑者大军,大家都向往着自律又健康的生活。为了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身体状态,我也开始了慢跑。从开始咬牙坚持跑完百米的气喘吁吁,到如今22分钟左右跑完5公里的心智清明;从7分配(跑完1公里需7分钟)到4分半配,我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

我并无任何短期内迅速提升跑步能力的方法,我只是打破了一场骗局,一场来自内心深处的彻头彻尾的骗局。在那之后,我轻松驾驭5公里的同时也发现:大部分人因看见才愿意相信,但真相应该是因相信才能看见。

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住了只“恶魔”,它怕你优秀、见不得你好,总是戴着一张伪善的面具,常用关心的口吻对你说:“太危险,放弃吧”、“累了就休息”、“这不适合你”······

它的名字叫恐惧,内心骗局的始作俑者。


害怕未知,不敢破冰

尝试跑步的人大多是为了获得健康或提升颜值,二者兼得当然更好。我曾在立下目标后迟迟没有行动,就是因为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未知就是不知要跑多久、不知身体能否吃得消、不知坚持能不能拿到结果等等许许多多的疑问。

这些未知就是拜那只恶魔所赐,它经常会以导师的身份跳出来“关心”我,以其经验告诉我做一件事将有多么困难、风险将会多么庞大。劝退我就是其最大的目的,即使对它没任何好处,它也乐此不疲地不断寻找任何可以恐吓我的机会。我曾多次听信它的忠告而放弃,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永远停留在想象阶段,无法检验。

这次似乎有所不同,我不想重蹈覆辙,特地买了跑鞋、运动服,决定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目标。但当看到那长长的跑道后,好不容易积攒的信心瞬间灰飞烟灭,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打了退堂鼓,一心只想回家“葛优躺”,哪怕背上装备党的骂名也心甘情愿。

此时,恶魔看准时机大声告诉你:“别费劲了,你根本坚持不了”、“跑一次不会瘦”、“今天准备不充分,下周再开始吧”······这些声音反复在内心回荡。恶魔恰逢其时地出现,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的台阶,我顺势而下,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5公里之旅,以失败告终。

回到家中我反思完成5公里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是迈出第一步!雷军说过,粗糙的开始胜过完美的计划,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因为恐惧迟迟不敢行动的人,永远没有进步可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想通后,我当即决定下一次的5公里就算是爬也要完成。定下这个必须完成的目标后,我似乎感受到了内心某种东西的存在,并有意识的寻找。它在黑暗里惴惴不安,因为它第一次看见了我的眼睛。


惧怕中断,追求完美

我再一次上了跑道,刚跑到100米就感到痛苦而无法坚持,喘着大气的自己又想家了。这时,内心又传来:“你已经到极限了,再继续下去你会受伤的!”我清楚,那个它又出现了,总是在我信念动摇的时候准时出现,从未缺席,它究竟是谁?

此刻若有人劝我:“跑不动的话你可以靠快走啊!”我一定会选择拒绝,然后义正辞严地告诉他:“我是来跑步的,走路有什么意义?”多么理直气壮啊!跑不动也不愿意靠走,但愿意放弃,这像不像平日里我们对事的态度: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最后一事无成。对此我早已深恶痛绝,所以我提醒自己必须要勇敢起来。

在未完成预设目标前,即使感到身体达到极限,我也不再选择停下,而是用快走继续坚持。在快走的过程中,我慢慢恢复了体力,呼吸也趋于稳定,调整好状态后我重新迈起了步伐。我突然发现,间断之后的步伐变得更轻盈,身体更加协调,跑起来也更有节奏。

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刚刚我不是到极限了吗?现在怎么感觉比刚踏上跑道的时候状态还要好呢?这个时候,内心突然变得安静了,那个它可能再思考应该讲些什么话才能让我变得不这么勇敢。我不会给它这个机会,我用力奔跑,累了就快走,稍微缓过劲就继续奔跑,就这样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5公里。到达终点后我发现这根本没想象中那么难,内心深处的它总是捏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困难吓自己。

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只能跑不能走就是对跑步的执念,学会放下才能拿起更多。如果你觉得累的时候,躺一会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你在躺的时候要想清楚站起来该怎么做,站起来的时候手里要有东西。

我倾听内心,现在异常寂静。


目标梯度效应  撕破骗局面具

在之后的日子里,“跑一休一”成了我的必修课。我开始专注于跑步的过程,跑走结合的方式大概持续了有两周的时间,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间断过,一口气轻松跑完5公里。

那次是跑到2公里的时候,身体发出了请求休息的信号,以往接收到这种信号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同意,但那次我偏偏延缓了答复,选择跑到下一棵树那再停下,大致有5米的距离。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多跑一点算一点,尽量让跑量大于走量。

当我放慢脚步跑到那棵树的时候,我隐约感觉没那么累了。我便再一次试着让自己继续跑到下一棵树那看看,完成之后发现更不累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找到答案,我周而复始的运用着上述的方法,“跑到下一棵树”、“跑到前面的那个垃圾桶”等等。跑着跑着我竟然完全感觉不到疲惫,一口气跑完了全程。自那以后的5公里,运用这种方法还创造了PB(最佳成绩),原来为了完成一个个小目标而放慢的速度一点也没有影响最终的成绩。

我觉得这不科学,上一秒身体已近快撑不住,在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的前提下,身体竟然自愈了,而且是在过程中继续给身体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我联想到是不是绝大部分的困难都是被编造出来的,根本不存在或者说大部分困难都有解决的方法,不应该草率的放弃。

想到这我突然看清了它的脸,一张懦弱猥琐的脸,我一把揪住了它的脖子,它疼的嗷嗷叫,我不管它是在解释还是在求饶,毫不犹豫将它从内心揪出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目标梯度效应,意思就是随着目标的接近,动机会增强,小目标能让人更快体验到进展。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提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通过小目标的达成获得奖励,强化积极行为。

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如今社会里好高骛远的人数不胜数,心比天高的我们总想着改变世界,受到一点点挫折就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回头想想,实在好笑。

我很庆幸,通过跑步杀死了那个恶魔,它就是软弱的自己。开始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起来,遇到困难先要学会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慢一点并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目标,再把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不疾不徐,脚踏实地,才有把大事做成的可能。

如果一件事没有解决办法,那它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