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会面临很让人抓狂的所谓管理理论。在工作上,有人说不要接别人的扔过来的猴子;有人说,要分工清晰、流程明了;有人说,要积极贡献价值;有人说,要懂得团队合作,还有人说,要有大局观。
于是,一些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有一百种理解。
今天我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个混合型项目,我的事情在这个项目里面仅仅占一小部分,难度大的在于其他几个部门。他们不但要写材料,而且要落实后续的开发,以及渠道等多个供应商。
显然,这个事情肯定要有个人去牵头,一方面对接运营商,一方面对内做项目管理,保证各子项目的正常开展。
因为我和甲方平时接口比较多,这项目自然而然的就落到我头上。于是各种事情就来了。比如汇总材料、项目跟进、内部协调等等。最近的这几天异常忙碌。
若是在以前,我其实会很纠结,因为我习惯了“跟我没关系的事情我不负责”这种思维。但现在接了这个活以后,我却莫名其妙的产生了“快感”。我不是工作狂,长时间的工作也会疲惫不堪。更多的原因是从这个事情我看出了我的变化,这种思维、心智的变化,让整个事情变得饶有趣味了。
现在说说“跟我没关系的事情我不负责”这种思维,对我造成了多大危害。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升职加薪受到极大的影响。回想当初,类似今天的项目还有很多,我当时简单粗暴的拒绝了上司的要求,甚至感到沾沾自喜,庆幸又躲过了无聊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行为几近于白痴。这种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领导的重视程度又比较高,正是一个良好的能力展示的机会,也是公司领导在刻意的给我机会历练。用一句大家都能听的懂的话来说,就是“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局限于“和我的职责没有关系我不做,不是我本职工作我不做”这种机械、僵化的思维,最终导致没办法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想升职加薪都很困难了,只能长时间承担着同类职责。
而现在的我不也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吗。只有等到他们办成了一些简单的项目,才放心交办更为重要、难度更大、跨度更大的事情。想想都是一个道理。
举个栗子,有些事情,需要产品经理站在运营的角度思考,或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写出比较全面的规划,如果这个产品经理说:领导,运营的事情我不懂哦,你看是不是找下XXX负责。我当然会考虑,要么是我自己写,要么就是找运营的人补充。
可是,这事情有没有更完美的做法。比如这个产品经理可以说,领导,运营的事情我不太熟悉,是否我可以找下运营的XXX来协助我。我一听肯定高兴,这事情你能负责就最好啦,不用我再去重复的讲解和协调。当时我就会找来XXX,安排XXX协助支撑此事。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产品经理从一个产品经理的格局跳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比如项目经理,甚至是一个管理者的层面思考问题了。这样的员工谁不喜欢呢。
这种思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视野狭窄。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人做的事情漠不关心,导致对公司的趋势、政策理解以及市场等等信息知之甚少。视野的狭窄必然带来格局较低,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过于僵化,慢慢的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被边缘化。
如果积极的了解其他部门的信息、领导或协同其他部门进行工作推进,有机会接触到平时无法了解到的领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说不定在这里遇到的人、事能够改变你的一生。关键是,你要能发挥积极影响力。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人在做某项目的时候,认识了某个部门的领导,结果没过多久被挖过去做teamleader了。但是,一脸的羡慕嫉妒恨并不能掩盖这样的事实:并不是这个人的马屁功夫强大,很多时候是能力、价值打动了领导。
多走走,没有坏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贡献价值度低。给公司、领导解决不了问题,价值贡献度低。无法带领其他人协同解决问题,价值贡献度低。如果再加上自己部门有时候收成不好,那就很容易成为领导打压的对象了。
所以,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从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至少从上司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直接收益。同时,由于积极的承担了事情,对其他部门也有着价值贡献。长此以往,必将有所回报。一言以蔽之,功不唐捐、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