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医学院开始,我相信学医的同学对医学的那份热爱执着是真心的。那满怀期待,富有激情的学习动力,从摸到第一块人体骨后日益剧增。但随着毕业工作以后,遇到的人、见过的事多了,激情也会逐渐消退,有的还会抱怨,甚至离开。当初的爱没能100%转化利用,而且在转化过程中,有一部分被消磨掉,这是医生的熵,如果熵增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医生消失离开啦。
医生和患者的矛盾最多还是在沟通上,彼此的愿景中。医生面对的服务对象太广啦,有老人、有小孩;有通情达理、有胡搅蛮缠的;有没钱看病的穷苦人、有滥用医疗资源的有钱人等等。一个医生,其实应当要学会十八般武艺。记得几年前医生要学会躲避被打、被砍的风险。伤医杀医的事件,频繁发生。医疗界已是发出“零容忍”的吼声啦。没有比那时更糟糕的医疗环境。有人说社会的戾气转向了医疗界。社会矛盾指向了医疗界。总之身边的医生的熵增越来越体现出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日常工作吧。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有个武器库,无论内科、外科。内科医生武器库内通常有两个武器:一个是嘴巴,一个是药品。外科医生多一样武器:手术刀。这是医生在解决患者问题时的必备工具。一个医生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嘴巴,也就是沟通能力也需要非常强。嘴巴还需要一个辅助工具,就是书写。光能讲,是不行的,讲的话要有记录,要记录备案,便于存档。看来演讲加写作能力同样适合医疗工作当中,医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写和说上面啦!
一、写
医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说在写,门、急诊医生的字大家肯定有印象,鬼画符是民间的嘲讽,我看不为过。他们也不想这样,有些医院病人太多了,要尽力精准冷静查找诊断病情,还得要快,不然自己下不了班,后面的病人要嚷嚷啦。其实字差对医生自己相当不利,万一门急诊出一点事情,对簿公堂,法官大人不认识你的字,你这时靠嘴巴说是不行的,不予采纳的。
谈到写,外科医生有个手术谈话签字,签的这个人首先得有民事行为能力,根据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8岁可以自己决定,16岁满足相关条件也可以,8岁可以决定部分与智力相匹配的事。满足条件的可以,不然要找授权人,会繁琐一些。
内、外科医生其余时间都在写各种记录,这些记录都是有规定限定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医生的时间有时也被限制住了。写的内容诸如用了什么药,为什么用,什么时候停啦。手术怎么做的,术后有什么伤情变化等等。想着我要晚上陪老婆看场电影,但还记得还有些记录要补,很是苦恼。
二、说
有些老年病人,儿女子孙满堂,因某某疾病住院了,医生面对的是整个他的家庭,甚至是他身后的那个资源库。今天大儿子过来了解一下,明天老三出差回来了,再咨询一下,后天老二从国外赶回来,彬彬有礼找你,提出了n个问题。照这样下去,你手上经管个十几个病人,别说节假日,加班就家常便饭啦。
回到家中,你都不想说话啦,但老婆孩子要你说啊,时间长了有点影响婚姻关系。身边的例子不少,都说婚姻关系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作时长太长。
当然对于前面的例子医生也是有些自己的办法的,比喻找长期病榻前照顾老人的负责人,首先告知,由他转述其它家属,再不明白的尽量统一时间一起沟通交流。比如重大手术前,那是要统一意见,由能拿主意的授权人签字同意的。
我们怕一些棘手的情况,如120送来,无家属的;意识不清,联系不上家属,旁人无法授权签字的;有家属,家属爱管不管的,让医生看着办的;有很多家属,意见不能统一的。各种情况都有,那样医生难办了,做了很多嘴上功夫,不能落于书面形式。当然医生也是有办法的,上报院领导,按照相关医疗法律,作出合法的处置。这种情况,医生要客观,也要人文,要在法律规则下处事,不然只会增加“医熵”。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一句话——医学其实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的艺术。愿医患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医生的熵不在持续增长,愿世界美好,医患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