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开发 “AI agent”吃饭,帮客户把点子变成产品。这技术我挺看好的,但说句大实话,吹得天花乱坠的宣传跟现实的差距,简直像隔着十万八千里,感觉又在重演当年科技泡沫的老戏码。
“AI agent”这标签,已经被玩儿烂了
“agent”这词儿,现在基本没啥含金量了。市面上好多号称“AI agent”的玩意儿,其实就是套了个 AI 壳子的工作流。啥意思?就是按着写好的剧本跑,顶多偶尔调个 GPT 模型,显得有点儿“机灵”。比如,我之前接触一个叫“智能客服小助手”的产品,宣传得跟真能跟客户聊得来似的,结果呢?核心就是根据关键词匹配回复模板,比如客户问“退货咋办”,它就甩个预设的退货流程说明,稍微问点不按套路的,比如“为啥我的包裹在路上丢了”,它就懵了,只能转人工。
智能工作流没毛病,很多企业真就吃这一套。可非得管它叫“agent”,就让人误以为这玩意儿能自己动脑子、做决定,实际上压根儿没这本事。我现在一半时间都在跟客户掰扯:你想要的可能就是个能自动回邮件的工具,不是啥能解决世界难题的“超级大脑”。这“agent”标签被营销炒得太狠,差不多快成空壳子了。
演示有多唬人,现实就有多拉胯
你在展会上看到的那些“AI agent”演示,一个比一个炫,感觉能上天。比如,有个创业公司展示过一个“AI 销售助手”,视频里它能自己跟客户打电话、聊需求、报价,简直跟真人销售似的。结果我一试,客户稍微跑偏点,比如问“你们产品跟竞品比有啥优势”,它就卡壳了,要不就是瞎扯一堆无关的废话。更有一次,它直接把价格报错了,客户差点儿翻脸。
现实里,这些系统脆得跟纸糊的似的。用户说错一个字,系统可能就懵圈;模型偶尔“脑抽”一下,瞎编点数据,客户直接炸毛。我们想造的是能替用户干活儿的靠谱系统,可现在连最基本的稳定性都搞不定。企业要的,是 99% 以上靠谱的工具,谁敢把生意交给一个一碰就崩的玩意儿?
我们在解决“莫须有”的问题
现在风投都扎堆儿往“革命性 AI agent”上砸钱,可这些agent解决的,很多是压根儿没人关心的“假问题”。比如,去年有个创业公司推了个“全自动营销agent”,号称能自己写广告、发帖子、分析效果。听起来很牛,我帮一个客户试用过,结果这玩意儿写的广告词跟机翻似的,发出去的帖子没人看,分析报告还把数据搞错了。客户吐槽:还不如花点钱雇个实习生来得划算。
麦肯锡 2024 年的 AI 报告说了,AI 在企业里的最高回报,往往来自“流程优化”项目,比如自动化重复性任务,70% 的高价值应用都集中在这块儿,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自主agent”。反过来,我干过最成功的 AI 项目,都是些“不起眼”的活儿。比如,有个小会计事务所找我做个“费用报销整理工具”,就是把乱七八糟的发票扫描、分类、填表,自动生成报销单。这东西听起来没啥性感,但实打实帮会计们每月省了几十小时。还有个物流公司让我搞了个“智能排单系统”,根据订单量和司机位置自动安排路线,硬是把配送成本降了 15%。这些项目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能省时间、降成本。可惜,这种闷声干实事的项目,压根儿上不了科技媒体的头条。
干点正经事儿
AI 的潜力没得说,但现在这路子有点跑偏。我们得刹车,别再追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梦瞎折腾。踏踏实实做点靠谱的系统,解决真问题,才是正道。
- 别被花哨标签蒙眼:下次有人推销“AI agent”,先问清楚:这玩意儿是按剧本跑,还是真能自己动脑子?十有八九是个智能工作流,认清这点,少踩坑。比如,别指望一个 500 块的“AI 客服”能跟客户吵架吵赢,清醒点。
- 把靠谱放第一:客户要的是 99% 靠谱的工具,不是演示里 100% 酷炫但一碰就崩的系统。把精力花在提升稳定性上,比吹牛皮值钱。像我之前给一个电商做的“自动回复系统”,硬是把常见问题回复准确率从 70% 提到 95%,客户才敢放心用。
- 解决真痛点:别老想着“颠覆世界”,先把客户手头那些烦人的小问题搞定。能让会计少加一天班的系统,比“全自动 CEO”有用的多。像那个报销工具,客户用了半年,直接给我发了红包表示感谢。
再这么沉迷忽悠、演示和融资,而不是老老实实做产品,早晚把客户的信任败光,迎来又一个“AI 寒冬”。到时候,可别怪没人提醒——这坑,是我们自己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