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本讲有关规矩和爱的书籍,个人感觉前半部分的观点值得深思并反躬自问,但中间部分的观点就显得有些主观,略有偏颇。
什么是父母之爱?
纯天然的大爱,孩子尚未出生时,初为父母的我们就开始祈祷孩子健康平安;孩子出生时,我们内心又开始祈祷孩子幸福快乐;当孩子出了黄疸或不舒服时,我们恨不得能替孩子去受这份不舒服;想把世上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交付给孩子,而无欲无求,这就是纯粹的天然的父母之爱。可为何随着孩子长大,我们还是一样的爱孩子,可这份爱似乎与原先有了不同,不再是无条件的爱着TA,这份爱掺杂了连我们都未察觉的期待和恨铁不成钢的功利心了呢。
为何说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
作为新生代的父母,面临着事业与家庭两难的抉择,当我们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优越的生活时,往往忽视了孩子本身,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孩子开始学爬,学坐,学习走路......我们忙着拼搏,忙着出差,忙着谈合作,各种忙,却没能够花多点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没有给他恰到好处的教育,当孩子在我们浑然不觉中长大时,说着我们听不懂的网络用语时,我们才惊觉孩子居然个头都超过我们了,孩子开始叛逆,开始不听话,而此时,我们还想着去管教他、去说服他、去纠正他,为何已晚,这就是教育在很大程序上是无法逆转的,孩子的教育一旦错过最佳时间,以后就很难弥补回来,时不待我。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这里提到一个故事,犹太人笃定孩子首先属于上帝,其次属于以色列民族,然后才属于家庭。所以教育孩子人人有责。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回到以色列以后,母亲一面终日劳苦维持生活,一面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为孩子准备一切可以准备的东西。结果有一天,邻居劈头盖脸地训斥她的大儿子,你应该帮着母亲分担,不能像废物一样。之后又训斥妈妈,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这样的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没有办法理解,简直匪夷所思,让人震惊之余不禁神往。如果教育不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学校的责任,上升到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每个人身上的时候,那将是一个多么神圣而美妙的事情呢。没什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没什么多管闲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说,你要是做错了,所有的人都帮忙纠正你,拉你回到正常的途径,不愧是犹太民族,这种智慧深入人心,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做账需要有会计证书;当老师自然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开车需要有驾照。但唯独父母这个最重要的岗位我们却可以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父母的危害甚于无证驾驶。交通事故危害的主要是肉体的生命,而为人父母出现问题危害的则是人的灵魂。
话虽伤人,但却发人深省。我们有多少父母都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而然就是父母了。那位犹太邻居的话给我们中国父母一个警示: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
如何理解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所需的营养,更需要心理营养?
当今社会,已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改革开放时期了。社会发展得太快,物质生活也是突飞猛进,大部分家庭都不再会为了生存而花愁,可为何现代人的幸福指数却日益低下了呢?我们在孩子吃穿用度上面花费了心思,给足了身体所需营养,而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也可谓尽心尽力,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唯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为何唯独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维护,去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呢,给予适时的心理喂养呢?
其实,文中提到的四种错误的教养方式,与正面管教所提到的严厉型和娇纵型类似。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反思可以让我们减少犯错。
父母该如何反思呢?
第一步:回忆发生了什么?要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影响的事件。
第二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对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第三步:这件事情对我和父母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规矩和爱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第四步:既然这样,我该怎么做?
在教育中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不是别的,正是父母的情绪,有反思才会在下一次情绪来临时有更多的觉察。
对于文中提到的做规矩需要惩罚,以及打孩子怎么打这点,不是很赞同。大多时候,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是带着自身情绪,这样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无法言喻的。尤其对棍棒底下出人才,我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对比身体受到的伤害,心灵伤害较之身体伤害更大,更深远。
这本书里有些观点是值得借鉴,比如说情商的培养。带着觉察去取其精华,身教大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