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跟一位老友聊天,期间谈到了各自的工作经历。他讲到他当年所在的团队,每天工作14个小时,经常是用咖啡顶下一天的工作,不喝咖啡就马上入睡。当时我随口问了一句:“真的有那么多事情可做吗?”他略带诧异地停顿了一下看着我回答道:“当然有。”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我到如今已经工作了七年。七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中间也换过几份工作,岗位责任与 title 都有不同。这样的经历也让我见识到了不同的人和工作方式,其中有一大部分人每天都很忙。我对这种现象曾经好奇过好一阵子。因为在我有限的工作经历中,忙碌好像总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另一部分时间并不是这样。正如放眼望去同事的屏幕上总是不时能看到在浏览淘宝、知乎、微博之类的网页。这让我开始怀疑这其中必有蹊跷。诚然,并不是所有看着忙碌的人都真的在忙,确实不少人是学着忙碌的样子,好像这是一场秀。而也有一部分真正优秀的人是真实地忙碌着。他们忙着去校对自己的工作,忙着思考可能的出路,忙着建立并分析模型,忙着学习并练习自己的技艺,忙着试错,甚至是忙着从各种地方找寻灵感。另外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 ta 喊忙的次数与 ta 真实的忙碌程度是成反比的,就像网上文章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往往都不是好产品经理。
无法理解别人的忙,在我看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忙过,另一种是我们的标准低。
没有真正地忙过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你所在的公司现金充足,很多事情都已经划定的很清晰了,那你做的事情大体也就是那么多,其他人不会也不愿让你做太多;又或者你的岗位就比较被动,甚至该岗位对你就没什么挑战。
自身标准低这个就是内在的了。这个标准一般体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和对自己的要求,而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工作产出,当然可以是及格,也可以是优秀。“职人精神”与“匠人精神”大体也在体现这点。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越来越能体会一个看似合理的产出,是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变现的如此“正常”,更不用说我们如果想让它表现的“出色”了。“正常”的工作产出在没有弄脏过手的人面前,容易被其批的毫无新意甚至一无是处。
批评家是很容易做的。他们显得很聪明,往往受过不错的教育,浏览很多媒体行业新闻,对趋势与大环境什么的分析得头头是道,又能博人眼球。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种沾沾自喜指指点点的状态,却正是变得越来越笨的信号。因为谈论模式很简单,让业务满足模式很难;挑错很简单,改进很难;给结论很简单,(严谨地)找寻结论的过程很难;说怎么怎么做很简单,做到很难。
弄脏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笨,但我知道我正在变得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