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进取型的人和防御型的人,进取型的人看到机会就会去抓住,而防御性的人看到机会可能觉得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愿意踏出安全区域,也就是不敢尝试冒险。
进取型的人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去解决,认为解决问题很简单,但是防御型的人,遇到问题,比较容易放弃。
如何采取积极的行动呢?这时可以采用穷尽法则,也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想出很多种方法,先把问题列出来,在后面写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个不行再换一个,看看最终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进取型的人,他们也会遇到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一蹶不振的话就不会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了,这时可以采用允许失败法则。
基本上我们对于成功、失败的认识,会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第二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
可能大家觉得很荒谬,怎么会有人这么想,但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他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以我为例,不然的话,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就觉得自己很差劲,觉得自己完蛋了?
还有的人,一次告白没成功就觉得自己很无能,想自杀?
还有为什么学习好的,你小测验考失败就接受不了?
实际上,背后真的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跟永远成功的。
失败无非会影响这四个层面:
物质的:金钱受损;
精神的:不自信,失败了周围人都看不好你,你精神压力大;
人际的:会失去一些朋友;
机会的:会失去一些机会。
在还没开始行动前,有些人光是在想别人会怎么看我想我,就已经足够让他恐惧和退却的了。
记得上学那会,一次大考,身为学习委员的我,非常害怕自己考试考砸了,在还没开始考的时候,就想着我万一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想我,为此非常担忧与害怕,但是事后发现即便是考砸了也不过如此,不过后来也没有考砸。
怎么解决失败?可以把失败的后果写下来,看自己能不能承受,这样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进而降低自己的恐惧。
还有一个法则比较重要,那就是练习法则,其实人生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努力,优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完美存在的。而且我们面临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要多。
所以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必须拿一种很长线的思维,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失败点,你得允许自己的人生起伏,知道自己现在只是处在一个下滑的点上,稳住就可以了。
在同一个事情上,一般允许自己失败三次。
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遇到问题,不要用模糊的方式去归因,比如考试没考好,不是说自己没复习好,这个归因太笼统了。
问自己「为什么」并不能避免失败,问「是什么」
而应该问自己,是哪题不会做,是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再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没做?因为没做过这种类型的,那么再问,是自己做的练习题不对,那么下次就要买对的练习题做,下次就可以避免这个失败。
有效的失败原因分析,必须给一个行动的脚本,按照这个行动脚本去做,一定可以避免失败。
接受失败的第三个方面,叫做能不能调整、克服,也就是说我能承受结果,找到了原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避免一错再错。
要相信没有成功的人没有失败的人,只有成功的事和失败的事。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性格上环境上智力上,这些都是长期的一个过程,比较难调整,应该选择具体化短暂化的原因,能往内找,就不要往外找。
比如,朋友不理你了,为什么不理你,因为你认为自己性格有问题,那么这是很难去调整的,如果归因于我总是骂他“笨蛋”,那么你下次就不骂他“笨蛋”,就可以避免朋友不理你的这种情况了。
分享一个我觉得特别经典的例子:
“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或者说你本身就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你会在一个人多的场合选择怎么做?”
第一种选择,我觉得少说少错,那我就干脆不说话。
第二种选择就是我觉得应该多说,练习一下,知道自己哪说的不好才能改。
选择少说少错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积极,更积极的做法,
应该是把这次当做是练习的机会,所以要说话,勇敢的说,说出去效果不好,才知道不能这么说,才知道应该怎么说。
这样还不算积极,更积极的做法是,在之前就研究了一遍怎么说话的方法,然后把这次当做是一个实验。
比这还积极的做法是,当遭遇到否定的时候,你说了,说的特别差劲,别人说「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说话不行......
你不会认为自己不行,你会觉得是现在不行:「我回去再调整一个方法,下一次出来吃饭的时候,我一定可以行。」
如果你总是“屡战屡败”,只通过用打鸡血的方式鼓励自己,最起码也只是积极,而没有竞争力,因为你总是在不断循环着自己的错误。
积极竞争力,抓住更多的机会,懂得消化失败再行动,积累经验,形成一个闭环,这是成功三角形。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学习跟变化的,拥有这种“可控感”会使你越来越有经验,行动也会越来越准确,直到遇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