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都说女性具有第六感,而这第六感的能力又源自于对孩子的抚养。如果妈妈们不受外部焦虑的影响,仅凭自己的本性来抚养自己的孩子,按照温尼科特的观点,仍然会成为“足够好的妈妈”。
-01-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提到:女人天生就有成为“足够好”妈妈的禀赋和倾向,只要一个女人被自己的母亲相对较好地养育过,她自然就会很好的养育自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和教育。
温尼科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精神分析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儿科学家,他一生接待和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和家庭。
这句话太颠覆我们的认识了。初为人父/人母,一切要从头学起,这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现代语境。
但总有一个疑问在我心头挥之不去:为什么我们那些没有受过系统家庭教育的先辈们,仍然能够人才辈出,难道他们那个时候,家庭教育就不重要吗?
最后,我略微想明白了,于是写了一篇《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美——家风》,但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解释我的全部疑惑,便是对于母性本能的理解。
在看了《妈妈的心灵课》后,我想明白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容易将“足够好”理解为“完美”,容易将温尼科特的那句话理解为: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是每个母亲的天然禀赋。
这明显不符合事实,所以国内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将其翻译为“60分妈妈”,但这样的认识也不足以说明温尼科特的本意。
因为“足够好的妈妈”还包括另一层意思:“原始母爱贯注”,在分娩前后的几个星期里,母亲对婴儿会有一种“病态”的关注,能够感受到婴儿的一切,并给予他及时的回应。
随后这种能力渐渐淡化,但并不会完全消失,所以只要一个女人被相对较好的抚养过,就自然的能够成为一个“60分妈妈”,这是女人的天生禀赋。
-02-
出于这样的事实,温尼科特提出:母亲要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而不是被名目繁多的各种育儿书籍影响。
譬如,壮壮刚出生时,并没有表现出吃奶的欲望,医院却以保证母乳的畅通要求婴儿第一时间吸吮妈妈的奶头,于是保育员想尽各种办法让刚刚出生的孩子进行一遍遍的尝试,这让老婆非常难过,心理不停的犯嘀咕:“这样做不对吧!……”但迫于医院的专业性,我只是一遍遍的去说服她。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反复拍打宝宝,让他一次吃下尽量多的奶;宝宝哭闹时,延迟抱起他的时间……等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才逐渐明白,书中的很多知识太过片面,不具通用性却常常说的振振有词。
随着不断的学习,我愈是感到书中知识的片面性——之所以会这样,我最后理解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单一的。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必须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它,才能将其看的完整。所以就要不断的学习,去看各种观点的书籍。
即便这样,仍然会有很多漏洞。下面是我的两个例子:
例子一:玩“大富翁”时,壮壮因为“破产”闹情绪,一边哭还要一边玩。以我的意见,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保证对你的尊重,既然你选择继续玩,我们就陪着你玩下去。但老婆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停止,让壮壮自己平复一下情绪是最好的选择。
例子二:在老家打网球,壮壮自认为在学校学过,应该有良好的表现,却总是不如两个哥哥,所以脾气上来了,非得打够300下才回家,一边哭一边打,并且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对于打不好的球还不算数。我的观点是,爸爸可以陪着你一直打下去,不管有多晚、有多冷;老婆却认为,孩子正在和自己无意义的较劲,应该恰当的制止。
事实证明,老婆没有受到教育理念的限制——尊重孩子的选择,只管陪伴着孩子。而是依据母性的第一感觉,及时的制止了孩子自我伤害的行为。因为有了妈妈的帮助,第二天壮壮已全然不记得昨日的伤心。而如果按照我的策略,那必然是要伤孩子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