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一般可以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龋齿牙痛),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
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肿痛多属胃火应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
从经络学角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多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
治疗风火牙痛
风火牙痛的特点是牙痛遇风发作或加重,遇冷痛减,受热加重,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翳风是三焦经的第17个穴位,在耳朵的后下方,耳垂后方的凹陷中,见图1。
针之可泻三焦之火,又是祛风要穴,针治牙痛可直达病所,所以对风火牙痛有良效。
-
治疗胃火牙痛
胃火牙痛的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有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
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第44个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赤白肉际处,见图2。
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性擅清热,按五输穴生克补泻法,胃经实热证当取厉兑,因厉兑穴浅不好用手法,所以根据“泻井当泻荥”的原则,可改用内庭,针时用泻法。
-
治疗虚火牙痛
虚火牙痛的特点是牙齿隐隐伤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房事之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第3个穴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见图3。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所以牙齿疼痛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现凹陷状。太溪是肾的原穴(阴经本无原穴,将俞穴视作原穴),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针刺时,一般多取双侧用补法。
-
治疗龋齿牙痛
大杼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1个穴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4。
偏历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第6个穴位,在前臂背面桡侧的下段,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上3寸,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