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教育念头从哪里来?
文科领域的概念,蛮坑人。因为它与概念产生的时代有极强的关联。文字表达思想并被流传时,每个人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所以,真说起来,可能彼此之间的对话,并不在一个范畴内。如此,何来对话与理解?学习解读文科领域的概念,我一般以“共识性”为底线,算一个标准。多比较各方界定,有很多时候也感觉拿捏不准,令人汗颜。
家庭和人们关系太密切,亿万个体亿万种理解,所以,家庭教育领域里的概念、观点、理念、思想,那些规律、原则、策略、方法,很难真正在交流对话中彼此达到话语者所要表达的层面。这是家庭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尴尬局面。
某个具体儿童的发展,很多时候是成人头脑中某些散碎认识的结果。符合与不符合混杂,科学与不科学交织,若不追究它的源头,起于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下,发出的行为会让人瞠目结舌。由此产生的现实结果,也很让人无言以对。
我对儿童语言发展有两个认识,1,格赛尔双生子实验说明环境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2,语言发展虽然有关键期,但女童一般强于男童。——这样的认识对吗?它对实际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怎样的?
回忆起来,这两个认识,最早是本科学习教育心理学,吴红耘老师讲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时候知道的。当时听了,一下触动心弦,印象非常深。后来,备考研究生,读刘金花的《儿童发展心理学》,黄希庭的《心理学导论》,这两个认识更深刻和丰富起来。不仅用来观察生活,也用来思考看到的现象。没想到的,当自己真有了一对双生子,竟然有意无意中践行了这两个认识。
1929年,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教授进行了有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他先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其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C则不作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须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观察发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根据这个观察,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不知为何,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结果在我头脑里一直挥之不去。孩子们出生以后,因各种客观原因不得不分开由老人进行早期隔代抚养时,我对姑娘的语言发展不那么着急。有一个很主观的念头——我觉得双生子实验是真的,语言发展上,即使有早期干预,但到了某个时候,自然成熟依然会起作用。
女儿的照料者是姥姥,姥姥没文化不识字,无法给予讲故事、语言与生活结合方面的引导。只要有机会,我会有意识陪伴,观察并培养她的语言。看到很多,比如词汇电报语爆发、故事记忆,以及秩序敏感期等有趣的现象……一天,两岁的姑娘说“妈妈是‘老板’”,我很惊讶。这是个什么内涵的词汇呢?和她一起看电视,发现动画片中,有权威可以付款的那个角色是个煤矿的老板。这是不是她对妈妈的理解,并称我为“老板”的主要原因呢?我每次回去陪伴都带他们去游乐场。是不是妈妈付钱,给自己带来快乐,这种体验很深刻,所以,两岁的女儿认为妈妈是“老板”呢?这让我反思并了知一点,姑娘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模仿,模仿对象是电视节目。因为没有成人对词汇应用准确性的干预,所以她理解并模仿电视人物语言以表达自己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
与之相反,男娃在喜欢文学、数学功底较好的爷爷奶奶家渡过生命的头两年。爷爷最自豪的就是贴满四壁的识字纸,自编自教,对男娃进行早期汉字启蒙。所以,两岁半,男娃可以独立阅读低幼儿童的绘本,表达上也显得“伶牙俐齿”一些。
所以,“女孩比男孩语言发展要好”这观点,不一定全对啊。我家,就不是这样,在学前阶段,男孩一直比女孩发展要快。托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说,男娃会自如正确地使用连词。我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不着急,我相信到了某个阶段,姑娘的语言会赶上来。时候还没到。
大约五岁开始,我独立带两个娃娃。从家庭角度,开始正式正视俩娃的语言发展问题。但,有些东西,已经有些雏形了。
早期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影响结果是什么?非常明显:
1,语言习得方式不同。女孩喜欢图像语言,男孩喜欢文字语言。
2,词汇表达水平不同。女孩会自创词汇,赋予某些词自己的独特理解,比如妈妈是“老板”,问题严重的后果是“后场”(涵盖了后果+下场)……男孩规范用词多,理解词汇内涵的能力强。
3,语言学习中的态度不同。女孩无所畏惧,错了会害羞,但不害怕。男孩畏惧新词的背诵,抗拒外语的学习。
4,阅读能力不同。女孩只有在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完整读完一本文字书。男孩只要看了开头,无论是否有强烈的兴趣,都可以持续阅读整本文字书。在小学低年段,男孩的母语阅读优势非常明显,但女孩外语学习明显强于男孩。
现在回头看姑娘的语言发展,颇有些格塞尔双生子实验的意味。直接地说,她的综合发展,让我看到儿童认知发展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作用,教养方式和个性差异的影响。——但,这一切,都源自我二十年前所听到的教育心理学课,仅此而已。
所以,你的家庭教育念头哪里来?是不是对?是不是需要修正?是不是要因材施教?这是个大问题。同时,隔代抚养,异地抚养,是现在很多家庭在家庭建立初期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儿童,成人如何协调各种因素较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是需要人们不断思考和实践证明的。
父母必须保持持续的反思和警醒。儿童发展“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的境界,需要觉察,觉察,再觉察。
想一想,你的家庭教育念头会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