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对自己的三个期待,其中之一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父亲。
我在用五环花目标分解工具来分解这一期待时,在人脉这部分,想到了小学同学、学校家长群的家长们、幸福进化俱乐部成员、以及女儿的同学们,但还有一处人脉为空白。在2017年寒假里,和女儿沟通了一下我对她的半年期待,但只是简单地将期待分解了一下,而且没有较好的任务开展和基础支撑。后来通过俱乐部了解到“在行”这一知识技能共享平台,经过一番搜索与比较,在众多行家中选择了谢明志老师——IBM敏捷前官方发言人。
期待一:提高学习成绩
之前已经将女儿的学习情况和谢老师描述了一番,目前她英语、语文、数学三门主课正好分别处在班里的上、中、下游,期待是语文、数学能在四年级下学期末,进入班级前十。
1. 孩子准备好了吗?
谢老师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是否愿意准备接受痛苦?我细想了下,女儿长到11岁,确实没吃过什么苦。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接送、上小学也就在家门口,去上个兴趣班也照样定时守候。完全不像我上小学时,路上要走个二十分钟,或者就是和小伙伴骑车去上兴趣班。所以,难怪她遇到一点学习上的困难,就畏难止步了。
接着,谢老师指出,应该让孩子看到成长的必要性。就拿小升初来说,孩子是否知道好坏学校的差别。之前我也和女儿讨论过她未来的初中,她自己也说,凭她目前的成绩,想上常州外国语中学,大约只有5%的可能性,北郊初中是80%,二十六中是100%。这里,谢老师讲了一个他咨询的案例。
一位母亲告诉正在上初二的儿子,成绩再这样下去,只能去上技校。儿子听了,不屑一顾地说:“技校不是挺好的吗?广告里老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以后开挖掘机也能挣大钱哩。“母亲听说,没有和他当时争论。然后,在其后的暑假里,母亲就真的带着他去了山东蓝翔技校。到了那里,看到那些学生的面貌,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进去。从此之后,他也就不提技校了。
并非有意要指摘技校,这是一种反向培养方式,给孩子看到他的将来就是他现在的选择,这是出于意志力的自我内需。同时,也有正向培养的方式,即从小让他接受一些挑战,设定为在其承受范围内。
2. 虚假希望综合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当下兴起的游学教育,应该说也是反向培养方式的延伸,但谢老师指出,如果只是如过眼云烟的参观一下大学校园,没有进到他们的自习教室、宿舍,其效果非但会打折扣,甚至会南辕北辙。有一种称为”虚假希望综合症“的,即是指那种在制定一个宏大计划后,坚持了十五天就已经放弃的情况。而这种放弃,和设置的目标大小,以及实现方式都有关系。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16年在其主页上宣布,要一年跑下365英里。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可是整整14个全程马拉松啊!没过几天,马克·扎克伯格又说,并不是以跑马拉松的方式,而是每天跑上1英里,大约10分钟。瞧,按照更新后的方式,就比较不容易放弃了吧。
3. 如何实现第一个期待?
谢老师开始运用他的SomeKidd Tools流程为我逐层分析对女儿的第一个期待。首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而是要和女儿一起想象一下,她在学习方面有个什么样的期待。然后,从这个期待出发,根据SMART原则,想一个目标,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度量的。譬如现在数学是第30名,那么第一阶段是达到24中,要晋升6个名次,查下24名的成绩在多少分,距目前还要提高多少。具体任务的拆解部分,因为时间所限,谢老师并未带着我再继续细分此项。
接着,让她想象下如果数学进到班级前20名,即前进了一小步,她希望有什么样的奖励?之前我也和女儿沟通过,她目前还是认为买个iPhone4S是最好奖励。短期的物质激励非常有效,但不断膨胀的欲求是无法满足的。我们给孩子的奖励,最好是出于建立更好的连接这一目的,让她感受到你爱她的工作都做到了,就会比较听你的。这里谢老师推荐了他的一款测试孩子性格的工具,如果后续现有咨询的话。
然后,让她自己来考虑,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可能有客观存在的,譬如记不住乘法口诀表,或者考试总是花很长时间。再让孩子去写这样的句式,”如果我能做到______我将______",横线上的内容是正向激励的,还是负面惩罚的,由孩子自己决定。最后,让她冥想,如果我实现了这个目标,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里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可以让她想象自己躺在一片柔软的沙滩上。
完成了以上的六个步骤,那她在学习上的期待就已经澄清了。其实这非常像我所在俱乐部的“澄清六问”。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练习,不可以家长替代该过程的任何一步。
4. 儿童的自控力
女儿平时语文默写看得来都犯些低级的错误,谢老师解释说,在做题时大脑要运用两个过程:处理想到的,和处理看到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所看到默写出的词语,和原先心里想到的词语正确结构不同时,就会调动自控力这套系统。不少孩子是不知道如何调动自控力的,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养。两者,像那些天天坐在图书馆里的学生,真的有自控力吗?
总结一下对于第一个期待,谢老师给出的建议:
1)让女儿知道学习存在痛苦、看到成长的必要性;
2)用目标制定六步法来澄清她的期待;
3)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来优化她的学习能力。
期待二:学会时间管理
我原本对女儿在这方面的期待是,进行时间开销记录、每天作业在20:30之前完成、早晨六点起床。
1. 目标必须明确
谢老师指出,做时间开销的记录,不让让孩子明白其意义所在,而且会增加孩子的惰性,甚至起到相反作用。经过我自己反思,对一个10岁的孩子确实也要求过高了。而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不是时间管理。因此,这两项不宜设定为目标。
2. 爷爷奶奶的意愿只作参考
作业20:30之前完成可以说是我们全家人的意愿。生活在一起,顺从老人的想法是阻力较小之路。但老师指出,遵照自己长辈的意愿去培养自己的孩子,这值得商榷。老人们也不知道培养孩子的最佳方法。儿童在6、7岁以前,是形成性格的最主要阶段,必须要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再长到9、10岁,就会表现出叛逆,一部分原因是发展前期没怎么管,到了后边又管得太多。万一真是这种情况,作为家长,也还得从头做起。方法可以因人而宜,但有一些小技巧,保持大原则不变。
谢老师并未指明如何实现迟早完成作业这一目标,但为我筛选掉了两项可操作性不强的。
期待三:提升表达能力
我的想法是通过培养她写读后感来提升书面表达,练习复述故事来增强口语表达。
1. 让孩子研究父亲语言
的确,要给孩子听故事,但不要选择那些有背景音乐的、或者朗读时抑扬顿挫的有声读物,这些故事之外的媒质,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就让父母或者长辈讲给她听,让她适应家里平缓的语气。其目的就是让她有机会研究家庭的语言。
2. 训练长句表达是个误区
之前我总觉得,女儿平时说不出完整的长句,是口语表达训练不够的原因,因此会有意培养多讲长句。语言的发展能力是对于逻辑能力与情绪能力的最好表达,大人们多数会喜欢能说长句或者语速较快的孩子,认为这是外向型的表现。国外有一所大学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后发现,这类外向型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还是比较优秀的。从初中以后,就越来越差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练习自控力来提升表达能力,不要刻意训练长句。
至于还要提升书面表达,鉴于在这一学期里,已经有不少期待了,就不再加进去了。
以上,在和谢老师交流的一个小时之后,进行的一番整理。他还向我推荐了他在“在行”之外的一些如“儿童自控力”、“儿童意志力”、“社交智力”等课程。在前一天和谢老师预约时,他在重庆江北机场候机,就想将这个咨询直接做了,当时我还未想好问题。
作为我们消费者,要避免一些误区,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去做咨询。否则如果专家冲着提升好评度的目的,会顺着消费者的想法或者有意打破他们想法。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势能来引领这些求助者,而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旦专家将实际不需要的内容,填补上我们的心智空间,其实是弊大于利。
另外,使用微信电话沟通,信号不畅打断了两次。从消费体验来讲,不是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