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
格拉宁
123个笔记
第一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 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 就生活的内涵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 标新立异仅仅是表面现象,从中可以推测到一整套世界观体系,某种不平常的东西,犹如一座睥睨天空的巨型建筑的轮廓
>>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
>> 柳比歇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第五章 精确感知时间
这个就太可怕了……时间相对论对他无效……
>>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 克罗诺斯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 柳比歇夫当时只承认文学是学好外语的一种工具:《安娜·卡列尼娜》,他看的是德文版,“因为译文要比原文易懂”。
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
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柳比歇夫即使在心流状态下也有办法感受到时间?否则岂不是意味着他一生都没有进入过心流状态?
>>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 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八个小时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 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
>> 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没有爆发,没有拖延,没有粗略,没有意外——绝对掌控
>>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第八章 时间之镜
>> 唯理主义和时刻表会把机体变成机械,幻想丧失殆尽
第九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 不必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唯理主义,那多害臊!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
柳比歇夫的自我评价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能不适合做科研,能让你分心的事太多了。
>> 他有时候叹着气说:“唉,要是萨沙能帮我忙就好了,我们能把半个诺夫哥罗德省都买过来。”我选择了科学事业,他是不同意的,但只是在这些个唉声叹气中流露出来。
>> 他有时候叹着气说:“唉,要是萨沙能帮我忙就好了,我们能把半个诺夫哥罗德省都买过来。”我选择了科学事业,他是不同意的,但只是在这些个唉声叹气中流露出来。
像我这样只想读书不想工作的人,也算精神上捞一把的人么……
>> 精神上捞一把的兴趣,我是全部继承过来了,我努力获取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始终乐而不倦。
>> 精神上捞一把的兴趣,我是全部继承过来了,我努力获取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始终乐而不倦。
随便改姓这个操作是真的让人羡慕啊……
>> 最早姓这个姓的,大概是我的曾祖父谢尔盖·阿尔捷米耶维奇。他跟人打招呼,老爱说“好心肠的老兄”,由此产生了我们的姓。
>> 最早姓这个姓的,大概是我的曾祖父谢尔盖·阿尔捷米耶维奇。他跟人打招呼,老爱说“好心肠的老兄”,由此产生了我们的姓。
>> 一个科学家,他在学术上声誉越高,他的精神品质水平也越叫人感兴趣
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很皮的比喻
>> 斗智我是喜欢的,而且在斗智中我像拳击运动员一样:我有权打人家,同时感觉不到人家打我。
>> 斗智我是喜欢的,而且在斗智中我像拳击运动员一样:我有权打人家,同时感觉不到人家打我。
>> 不承认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受理智的批判
>> 我们唯一能够使用的力量,是理智的力量,而理智的力量不是暴力
向自己提问题
>> 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同样遭受过不幸,吃过苦头
过得很累,这是苦难;过得充实,这是成果。
>> 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 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 在他看来,某种思想是否有权威,并不取决于拥护这种思想的人有多少。
>>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
>> 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
>> 自然界的实质、进化的实质、合理性等
分门别类的爱好
>> 故居纪念馆是有点特殊的。参观这种纪念馆,也应同参观普通的纪念馆有所区别,不能只是走上一圈,应该沉浸在其中
回不去了
>> 我们曾经这样生活来着。我们的父母也曾经这样生活来着
>> 我们曾经这样生活来着。我们的父母也曾经这样生活来着
>> 在科研工作中,我非常愿意做纯事务性的工作
>> 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古怪行径和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
>> 电脑把人们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然而与此同时,电脑又剥夺了人们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机会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 物件是有记忆力的
>>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热爱自己的事业
>> 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无休止的内心争执
不明真相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不明真理只会导致低效而已。
>> 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是探求真相的,并不是探求真理的。真相更为重要……而真理更为需要……
>> 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是探求真相的,并不是探求真理的。真相更为重要……而真理更为需要……
>>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
>> 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
持续深度思考的结果
>> 为了描绘这个世界,他到处收集材料,从最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收集材料,他终于获得了新的和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平凡变成了神奇。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发现的源泉
>> 为了描绘这个世界,他到处收集材料,从最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收集材料,他终于获得了新的和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平凡变成了神奇。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发现的源泉
自我批评的能力
>> 了解一个人——这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
>> 明白和理解可不是一回事。
>> 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 柳比歇夫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更加珍惜时间,对时间充满崇敬
计划没有全部完成
>> 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 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大自然,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 天才永远是那个促成结果的人
>>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不好用,不顶用,不经用,不堪用,不适用。Hmm,这样的人,也只能去做基础科研了吧……
>>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
>> 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 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 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
>>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所以说,没有什么时间是不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要做到的只是掌控和善用。
>>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 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献出一切。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在他身上没有那种吞噬一切的、除了科学没有其他的着迷现象。科学、学术活动不能,也不应当是最高的目标,应当还有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
一个一生都不断成长的人
>> 这样的人永远是很少的,但其人数总是能保证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
>> 在阅读季米里亚泽夫著作的过程中判断这个人
简朴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倘使贫无立锥之地,则何如?
>> 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
>> 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
所以,前面说他要花不少的时间做家务,算不算自己作的……
>> 很可能,微微使点劲,他就可以晋升……但他不要这些东西。
>> 很可能,微微使点劲,他就可以晋升……但他不要这些东西。
保持独立的考验
>> 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无怪乎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真理需要更新吗?
>> 科学的真相必须不断更新。
>> 科学的真相必须不断更新。
>> 科学是以怀疑始,以深信不疑终。哲学同样也是如此
>> 糟糕的是,除了他本人,他最亲近的人和心爱的人,也不得不同他一起付出代价。
时间统计法的标尺
都是为了出名,一种是不择手段甚至肆意破坏美好的事物也无所谓,另一种却是愿意为了爱惜羽毛而淹没于凡尘之中。
>> 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有功名心,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 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有功名心,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
>> 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 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 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 他这个人精神上的吸引力正是来自他的意图
>> 力量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如泉涌至,头脑变得敏锐了,想象力十分活跃……这种幸福的、如醉如痴的状态,在作家称之为灵感,在运动员名为巅峰状态,在科学家则叫作开窍
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
>> 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 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
>> 勤勤恳恳地工作、热情地工作,这还不算善于工作
>> 激情妨碍人全面发展——这倒是一个令人惬意的处世秘诀
>> 可以节约原有的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
>> 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
对待时间的态度
>> 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
>>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
>> 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 人牺牲自己的自由,把时间当神明来供奉。被支配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时间在发号施令
>> 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取着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过去很久的时间难道会被未来很久的时间追上?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吧?除非,正在消耗这个时间的人是离散的,这也说不定,也许真有平行世界呢?
>> 时间弯过来,首尾相接,接成一个圆圈,过去的时间追上并超过了现在的时间
>> 时间弯过来,首尾相接,接成一个圆圈,过去的时间追上并超过了现在的时间
>> 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
不畏将来,不忘过去
>> 可是现在的人们却如此轻易地为了将来而忘记过去
>> 可是现在的人们却如此轻易地为了将来而忘记过去
>> 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地度过一生——这是罕见的事
过得很好的一生
>> 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
有多少大人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课程?
>> 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
>> 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
普遍性和特殊性
>> 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
>> 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
我们应当像厌恶死亡一样珍惜时间,因为死神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向我们掠夺时间。
>> 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 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否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嘛?
>> 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 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所以,要继续苟且下去吗?
>> 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怀疑
>> 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怀疑
>> 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
时间的质量,新名词
>> 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 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附录 与时间统计法无关——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点评:
没有到5分的程度,但是对如何高质量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如何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很有启发。